昨天的北上廣深的家長群都在轉發這張截圖。
據說是兒童醫院接診了一個陽性娃,這個小孩上了無數的培訓班。來不及流調篩查,于是有風險的機構統計出來,先停掉了所有去過這些地方的小孩的課。
說真的,看到列表的時候我驚呆了。
畢竟周末一天我拼盡洪荒之力,最多也只帶娃跑了三個不同地點上課,選的還都是距離不超過十公里,課時都不算長。
但這神奇的小孩,連續八天跑了40多個培訓點兒,周一到周五還上著課,一天下來平均都有五個班課…
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之前我知道的時間管理最強的海淀家長,也只能做到給娃一周報12個不同的班課:鋼琴、小提琴、畫畫、馬術、舞蹈、圍棋、英文、大語文、奧數3個和棒球課…
思考片刻我就知道,這種密度的課表,就不可能是一個小孩課外生活。
緊接著看到有人發圖澄清,說這根本不是陽性娃的流調,而是至少以班級的西城小孩課外班的大排查…
真是松了口氣,我不是無能的家長。然后挨個翻看歷史消息,越看越有趣,群里的截圖好多都不一樣,家長居然開始PK開始卷。
你那張課外班截圖的excel表才有40多條?我這里有130多條(簡直就是一張北京素質機構最全清單);
你的圖上有籃球足球和拉丁,我的圖上就有游泳滑冰和馬術,這才是素質教育鄙視鏈的頂端;
你的截圖上的素質課多商業機構水平十分有限,我的圖上都是帝都的教育高地、東西城各大少年宮。
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牛小金銀帆,資源出類拔萃還超低價…因為那些深藏不露的東宮西宮,才是北京素質教育的巔峰。
東西城金帆團數量接近全市一半
之前有個西城小孩,被推薦進了金帆管樂團,跟著學校外請的東城少年宮的老師學低音貝斯——一種比大提琴還要大的小眾樂器;還有一個朋友的小孩,為了能進學校金帆團升學豐富簡歷,選了冷門民樂阮…
在帝都,要論素質教育的卷,西城敢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不信?可以在北京二環里走一走,西城有一條街都是樂器行,從民樂器到西洋,琵琶古箏和竹笛,旁邊就是鋼琴吉他黑管,還有幾萬塊一把外型很超現實的電貝斯。
當時看到這些,我突然有點明白,為什么當年玩音樂的巔峰都是胡同青年。西城素雞,大勢所趨。一入校分班先分樂器,喜不喜歡指定門手藝。
素質培養是遍地撒網,重點捕撈,一看就是教育資源充沛的土豪。
其它地方哪有這樣的條件?就算在帝都,東西海之外的素質資源打包,可能都不夠人家個零頭。
有這樣雞娃的環境和傳統,家長不可能不卷。雞完樂器雞美術,雞完美術雞書法,雞完書法雞體育、雞了體育雞舞蹈,雞完舞蹈雞武術…
他們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理念,全方位無死角覆蓋市面上的各類素質班課,努力把小孩潛力挖掘到靈魂的深度。
說好的雙減呢?吹拉彈唱替代了語數外之后,這家長比之前更卷了。
說好的躺平呢?
媽媽們的群聊永遠是「小孩太累了,我們不報課外班,順其自然,讓他自由發展吧」、「您家小孩還上課外課呢得多累啊,我們啥也沒上,期末考得還不錯」、「成績不重要,你看我家小孩都不復習就知道玩」…
結果疫情來了,老母親們齊刷刷出現在了核酸點,彼此心照不宣,露出了一個尷尬不失禮貌的微笑。
說好的不卷呢?
東西城的學校一通知周末上課外班的小孩回家,學校紛紛改小班課了。
6個娃的教室都算人多,有個朋友跟我說,他們班只有一個小朋友去學校,語數外全部一對一,結果孩子看見老師就哭了,撕心裂肺地說以后要報培訓班。
我真覺得,這波疫情進京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協助教育相關部門抽查雙減落實情況的。雖然學科輔導全盤覆滅,如今只是殘留幾個余孽,但教育的內卷卻沒有停歇。
比起語數外的學科輔導,藝體綜素的教育成本則會更高。而且,雞娃學業還能憑自己努力,想要走素質方向,那可真是要拼爹媽——
刨除基因突變帶給小孩的原生天賦,剩下的,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財力,精力,耐力的綜合比拼…
素質教育好像是雙減之后爹媽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這是想雞就能雞得出來的嗎?
最后,很可能是一通亂拳,雞了個寂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