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很多地區都停止線下的非學科類培訓課程。但是有的地區停止了培訓,并沒有停止正常的學校教學。為了安全起見,參加過培訓的課程的孩子,被學校臨時通知,暫不到校,居家隔離。比如北京市就是這樣的。
這樣的操作本來沒什么問題,但是之后卻發生了令很多家長驚奇的事情。
有家長發現,在落實之后,有的教室中突然變得空空蕩蕩,從一名家長的截圖中能看到,某校班級中只有6名小學生正常到校上課,仿佛被隔離的是他們,估計在老師和家長眼中都是大寫的尷尬。
但這似乎并非個例,也引起了家長的共鳴。有家長說:潮水過后才知道誰在裸泳,娃說班上現在只有三個孩子,還是全班最淘的那三個。
“雙減”落地,極大的限制了校外學科類輔導機構的生存空間,而非學科類輔導機構目前并未限制,雞娃的現象仍然存在。但是顯然疫情期間孩子入校的上座率卻實打實的揭示出到底有多少家庭仍在雞娃,至于上的是學科類還是非學科類,家長不說,我們也無從得知,希望是后者,否則更是一場令家長不快的事情。
而之前北京市傳出的一份,涉及23個輔導班的流調記錄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后來這份記錄被證實為多個孩子的綜合記錄。這也不少啊,可能調查的是一個班的孩子,但是還要考慮到他們都在一個地區,有很多人都報名同一個輔導班的情況。
顯然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參加校外培訓的并不少,而且從那份23個輔導班的名單中看,語焉不詳的大概多是學科類的輔導,否則為何遮遮掩掩,比如“個人”、“家教”、“少年宮”、“某某中學附近”……,如果是跳舞、鋼琴,直說即可,卻語焉不詳。
看來確實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參加了那些所謂的“小班“課外培訓,也就是學科類培訓。這跟“雙減”并不符合。
雖然家長、學生都不舉報,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卻讓藏在各處的學科類培訓無處遁形。這場意外,不知道是該令家長高興還是憂愁。
咱們注意到,在“雙減”之后,就一直有家長在不斷抱怨:
雙減后,這些培訓機構不好找,也不好上了,學費漲幅很大,教育質量堪憂……
非學科類的價格也大幅度上漲,感覺孩子更累,家庭也快上不起這些輔導班了……
上不起那別上了唄。可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上輔導班,不管是什么培訓,自己家的孩子不去上,總感覺差了那么一塊兒。
這其實也是家長的無奈之舉,北京如此,其他地區情況應該也類似,但是其他地區大多是直接停學停課,沒有讓這種“意外”的情況暴露出來。
家長們也知道,中考未來五成分流勢在必行,什么這個專家講應該普及高中,那個專家提10年免費教育,都是虛的,孩子們眼前的中考、高考那才是實打實要面對的問題。
誰都可以說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參加培訓,要讓孩子度過一個快快樂樂的中小學生活,都期盼著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只是到了初三、高三學生家長的頭上,幾個人會愿意做?道理沒有人不懂,理論很豐滿,現實略骨感。
如果100%的人都躺平了,沒問題,大家都心安理得,但是總有人愿意偷偷的參加培訓,在這些人眼中,越少的人參加培訓,自己的孩子成績越好。
當然這也是必然的,一個人努力可以提高分數,一群人努力可以提高分數線,從衡水身上,從河北高考上就被驗證過了。
孩子讀書很辛苦,家長都很清楚,也都心疼,但是學歷在未來的重要性,家長更清楚。折騰孩子、折騰自己,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在未來能夠有一個自己的選擇,畢竟讀書其實是最簡單的一個事情。
您怎么看待這個事情呢?
圖源網絡,侵刪。和你一起看教育趣聞,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學科知識
期待您的關注、分享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