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震驚調查:30年1000余高考狀元下場悲慘,無一成為行業領袖。面對這種情況,不禁有人問到:這幾十年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
一、高考狀元有用嗎?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系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系。" 這說明了什么?
這幾十年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可見全社會聯手放出來的應試教育魔鬼是扼殺創新型人才的重犯!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下,別說文科課程、就是數理化生等理科課程,能有幾個老師認真、扎實地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30年1000余高考狀元的結局
中國相關機構對中國從1977年到2006年30年間1000多位"高考狀元"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么多曾經讓人驚羨的高考狀元,卻沒有一位成為頂尖人才。他們如今都過著平凡的日子,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
筆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他們成為高考頭名,只是應試教育會作題的"狀元"而已,只能說明他們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學習計劃性較強,但是在動手操作能力還是創新能力方面沒有得到多少反映。
其次,高考狀元們喜歡在學習知識中追求完美無缺,追求無所疏漏,在考試中過分看重分數,使思維處在了僵化的神經質般的模式上。這種思維反映到將來的工作上,他們也只是過分看重僵死的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又視學習現成知識為一種享受,而對其它則看得比較淡漠,而這種思維嚴重影響到了他們在事業上的發展。
第三,許多高考狀元們對來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夠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務時往往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思維是對來自應試教育做現成試題而又想獲得完美答案的一種重復。
第四,高考狀元們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們在學習上心無旁騖,夢想擺脫某種困境。一旦實現理想,卻又陷入了沒有目標的窘境,而在就業上卻又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更為理想的指導,結果好多人也就聽天由命。
三、我們的反思:一所學校看得見的是校園,看不見的是共同的價值觀和師生的行為方式
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常說,他在科學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期間,錢學森除了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美國航空學會和美國力學學會之外,還參加了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夫人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們當時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談時產生的。"科學和藝術是永遠連在一起的,正因為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最后,還是想說那幾句老話:應試教育,雖然可以生產出一流的技術人才,卻無從培養出真正的科學精神,無法造就創造未來的天才。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
【轉載僅供思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問題,請后臺留言,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