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山西省長治市委、市政府發布《長治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方案》,強調著力加強作業管理,完善課后服務,規范校外培訓,嚴格教學管理,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確保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顯著減輕,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長治市教育局局長牛玉書表示,長治作為全國“雙減”試點地區之一,圍繞“校內抓保障、校外抓規范”的整體工作思路,一方面著力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確保公辦中小學校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另一方面不斷加大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力度,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全面提升育人質量。
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控制總量、提高質量
長治市將健全作業管理機制作為“雙減”重要抓手,要求各中小學校制定完善家庭作業管理制度。學校統一組織設計本校各年級的基礎性作業,學科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分層次作業、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
同時,要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學校要將作業設計納入校本教研體系,應基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育人目標、學生學情等,綜合研究和科學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作業。
完善學校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需求
長治市要求向學生提供包括工作日下午放學后托管、雙休日開放校園和寒暑假開放校園三種主要課后服務形式。義務教育學校下午放學后托管服務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推行“5+2+1”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正常上課時間都開展課后服務,原則上每天不少于2個小時,雙休日利用其中1天開展課后服務。同時支持學校適當延長課后服務時間,最長可延長至20:30。中小學繼續實行寒暑假開放校園制度,提供寒假開放1周、暑假開放3周的校內課后服務。
為提高課后服務質量,長治市要求各學校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有效實施各種課后育人活動,在校內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引導學生自愿參加課后服務。要推行“菜單式雙選”制度,學校打破年級、班級限制,統籌全校優秀教師,列出課后服務項目“菜單”,由學生自主選課程、選教師。同時,鼓勵和支持中小學教職工在保證按質按量完成正常工作任務前提下,積極參與課后服務工作并取得相應勞務報酬。
長治市明確,學科類課后服務必須由本校教師承擔。課后服務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發展體育、藝術、科技興趣特長等特殊需要的,學校可適當聘請校外專業人員參與課后服務。中小學校不得整體引進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
據悉,目前該市開展托管服務的中小學300所,免費開放校園452所,兩項均開展的228所,參與教師2萬余人,服務學生32萬余人。
提升學校育人水平,確保校內學足學好
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為此,長治市將進一步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區)。深化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模式改革,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充分激發辦學活力,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長治市在全市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推動建立“目標導航、自主探究、分組合作、引導啟發”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長治市還將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積極完善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樹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學生體育鍛煉時間作為體育科目賦分的重要參考,探索加大體育科目過程性考核的分值,阻斷采取集中訓練提高分數的做法。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于70%。
從嚴治理校外培訓,全面規范培訓行為
為強化培訓機構監管,長治市規定,縣級行政審批部門負責校外培訓機構審批工作,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同時強化日常執法檢查,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未經審批多址開展培訓、組織異地培訓、未履行新的審批登記手續、證照不符的培訓機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培訓。校外培訓機構培訓時間不得和中小學校教學時間沖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
長治市明確,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根據市場需求、培訓成本等因素確定收費項目和標準,向社會公示、接受監督,防止過高收費。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加強對培訓領域貸款的監管,有效預防“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發生。
據了解,長治市已連續兩年對資質不良、管理混亂、存在違規行為的培訓機構進行了清理整頓,同時建立完善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制度,定期向社會發布,形成了常態化、長效化的治理機制,培訓機構數量已由2018年的1171所降低至目前的540所,降幅達54%。
牛玉書表示,下一步,長治將進一步加大“雙減”工作力度,努力做到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制度、校內提供“5+2+1”模式和“菜單式”優質課后服務、校外培訓機構從嚴監管“三個全覆蓋”。(記者 趙巖 通訊員 劉茜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