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成諸多年輕父母備孕育兒的首選知識來源。然而,一些網絡育兒自媒體炮制各類標題,吸引眼球、獲取流量,所傳播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都無法保證,導致育兒偽科學泛濫。
在家長對育兒知識渴求的當下,一些育兒自媒體的確有著不小的市場。但海量互聯網育兒信息往往真假難辨,流量經濟之下更是亂象不少。當面說生育,實際做生意,恐怕已是常態。育兒自媒體“漲粉—帶貨—變現”的商業路徑,更可能給消費者帶來一些利益侵害。
比如,關于嬰兒是否需要在太陽下曬黃疸、夏天穿不穿襪子等問題,不同的“育兒專家”可能給出截然不同的說法,甚至給出一些明顯有違常識的“方法”。而偽科學知識的傳播極有可能對一個家庭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去年發生的“嬰兒趴睡”死亡事件就是例證。
偽科學育兒自媒體的出現,一方面與別有用心者想在育兒領域“分一杯羹”有關——個別平臺甚至出現了育兒領域“割韭菜”教程;另一方面與家長科學育兒知識的欠缺有一定關系。
祛除偽科學育兒自媒體,強化對自媒體的監管是根本。《網絡信息內容生態管理規定》明確了互聯網平臺應當建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機制,健全用戶注冊、網絡謠言處置等制度。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平臺自身,均應加強對自媒體平臺內容的規制,凈化網絡空間。
同時,育兒領域需要更多權威的聲音。比如,有家長表示,期盼政府部門能夠搭建公益性權威育兒問答知識平臺,聘請資深醫學專家,在一些普適性問題上給年輕父母答疑解惑。可以想見,互聯網育兒知識“國家隊”的出現,既能以正視聽,也能夠助力祛除自媒體傳播知識的亂象。
此外,家長需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甄別,比如,對網絡上的“專家”有必要做好身份識別,對自媒體的性質及資質也應多些核實,等等。當監管給力起來,“權威”發展起來,家長理性起來,偽科學育兒自媒體的市場注定會大幅縮水。(楊玉龍)
關鍵詞: 育兒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