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小時的直播后,何建宇結束了自己新學期的第一堂課。
這是《中國政府與政治》的第一講。如果是在傳統課堂上,這位講課頗受學生歡迎的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需要做的,就是打印好課程材料、教材教案走進教室、開始授課。而疫情嚴峻的當下。他多了很多額外的工作:幾天前,他開始建選課學生微信群,上傳相關學習資料,在群中統一安排上課使用的教學平臺,并且還進行了很多次調試。更早之前,他就開始摸索在線平臺的使用方法。
盡管是第一次在線教學,精彩的講授還是讓屏幕另一端、天南地北的學生給予了這堂課滿滿的贊賞,不斷有學生在彈幕上回應他所提出的問題。
這是2月17日,周一,清華、也是全國多所大學如期開課的第一日。
有評論認為,這場大規模的在線教育是“近40年來人類教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實驗”“將深刻地改變未來教育的生態、甚至社會生活”。從清華首日開課的樣本切片中,我們試圖解析這場實驗將為教育、為大學、為師生帶來什么樣的挑戰與改變。
一場特殊的“云上”相見
“昨天晚上一口氣為今天設了7個鬧鐘,第1個鬧鐘是起床的鬧鐘,第2個鬧鐘是提前20分鐘啟動設備的鬧鐘,第3個是上課鈴,第4個是下課鈴。我下午第一堂課在一點半,所以又提前20分鐘啟動設備鬧鐘、分別定好上課鈴和下課鈴。”面對首次如此大規模、異地、互動、分散的在線教學,清華電機系教授孫宏斌有著“上了20多年課來,從未有過的緊張”。
就在兩周前,這位國家級教學名師還是一個在線教育的“小白”。為了上好這堂在線課,他不斷摸索、反復打磨出了一張在線授課的17條操作清單,包括技術準備、課程內容、著裝安排等方方面面,在校園內廣為流傳。他還貼心地為同學們設置了學校的上下課鈴聲。
裝軟件、做嵌套、三次課堂實測,他將視頻會議與雨課堂相結合,既保證了技術的可靠性,也保證了互動的流暢性。彈幕、單選、多選、投票和主觀題等互動方式都出現在了他所講授的《能源互聯網導論》的第一堂課中。高回答率、高正確率,學生的專注、課程的質量遠超乎了他最初的想象。一開始的顧慮不見了,孫宏斌覺得自己對在線教學這件事很“上癮”。
清華電機系教授孫凱以“旁聽生”的身份學習了這堂課。課上的一個環節讓他很受觸動:“印象很深的是孫老師將課程思政融入了教學過程,特別是一開始倡議師生一起為全國新冠病毒疫情中的逝者默哀一分鐘。這不是‘規定動作’,但對學生和老師觸動很大。一分鐘時間雖然不長,但一是悼念逝者,二是正好讓同學們沉下來心來,思考一下在國家危難之際,我們為什么學習,應該怎么學習。”
和孫宏斌的課堂同時開啟的,還有清華數百個課堂。
早上8點,清華大學教學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正在進行線上教學的課堂情況,150多個課堂在云端同期開啟,數千名師生通過視頻直播、互動、彈幕、答題等多種手段有條不紊地開展各學科教學活動。
一臺電腦、一個水杯、一部手機,裝備雖然簡約,但課程內容的豐富程度卻絲毫不減。清華經管學院教授衛強特意將課程的背景選在了家中一處擺著花草的玄關,讓同學們在春意盎然的氛圍里學習知識。
《大學物理》課程教師張斌把這堂課命名為“防疫中的第一課”,他一邊為同學們分析疫情形勢圖,一邊叮囑他們“注意防護,堅定信心,堅持學習,不落課業”。張斌分享了自己非典時期作為學生的經歷,滿懷信心地告訴同學們:“隧道盡頭,已經看到了光明!”
“十八般武藝”備戰線上課堂
盡管不少課堂教學進行順利,但這場“云上”相見,給不少師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于大多數老師而言,化身“網絡主播”可不是件容易事兒:琢磨“直播神器”、準備教學預案、創新授課模式、學習彈幕互動。而對于同學們而言,如何安排好“宅家”學習生活、提高學習效率、做好學術科研更是需要勇敢面對的全新挑戰。
為此,不少老師用上了“十八般武藝”備戰線上課堂——清華環境學院教師張瀟源從大年初三就開始仔細比對分析雨課堂和會議軟件的特點,最后決定采用雨課堂+會議軟件聯用模式,即會議軟件直播授課、雨課堂互動加留檔、微信或網絡學堂分享課件、微信群通知與交流。新聞學院的梁君健老師還化身“斗魚主播”,作為直播課程的備用方案。為避免學生因為時差和網絡不穩定等情況錯過課程,他還計劃通過錄屏方式提供課程錄像。
課堂的順利進行,除了需要合適的線上教學平臺,也離不開硬件設備的支持。清華軟件學院楊錚老師的線上授課“十大神器”最近也被朋友圈刷屏。他說:“有十大‘神器’護法,無論是斷電、斷網、硬件崩潰、軟件崩潰,都不能阻擋我一顆上課的心!”
在這個特殊的新學期,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同學們為了安排好開學后“宅家”學習生活,也使出了“渾身解數”。
有同學為了更順暢地聽課,“電腦手機平板全在手”,手機查資料、平板看視頻、電腦看課件,還備上了筆記本隨時記下課堂重點。有同學為了提升學習效率,列出了“宅家”學習計劃表,從早到晚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有同學為了避免電子產品的誘惑,選擇設置手機屏幕使用時間限額,或是下載各種各樣的時間管理軟件。
讓線上課程也能互動滿滿
除了給力的硬件設施之外,老師們對這場線上教學更深入的思考則是:如何調整授課思路、把線上課程開展得妙趣橫生,真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在線上課確確實實在解決教學中兩個非常重要的痛點——過程管理和師生互動。”孫宏斌說道,“我以后還會繼續嘗試使用,因為這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過多的教學內容輸出,將中心從教師轉移到了學生,如果課程設計良好,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清華計算機系副教授劉知遠也認為,應該針對在線教學互動性難的特點對教學形式進行有效調整。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基礎站》課程上,劉知遠架起了兩臺電腦,一臺授課,一臺實時監測微信群,一邊講課一邊“解惑”。他還設置了互動頁面,讓同學們隨時在共享屏幕上寫下課程感受,激發大家刨根問底的興趣和意愿。
清華計算機系的鄧俊輝老師是一枚已經累計直播授課逾100小時的資深“網紅”。他注重維持線上教學時的個人形象——每次直播前都胡子刮凈、臉洗兩遍、頭發梳好、著裝整潔,堅持素面出鏡、拒絕美顏鏡頭。他強調課堂氣氛及儀式感的營造——在課前與課間隨機滾動播放十多年來積累下的5000多頁課上板書,并輔以清新舒緩的背景音樂。他意圖喚起同學們的課堂記憶——專門撰寫“THU_bell”小程序,裝上以后電腦會自動以清華六教鈴聲準點打鈴,讓同學們體會周一到周五天天住在六教里的感覺。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李蕉老師本學期將要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這門課原本最大的亮點是同學們的小組展示和課堂參與,如今采用線上授課,又該如何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呢?為此,李蕉帶領助教團隊創辦了“一思歷史”公眾號,讓“學生玩家”通過公眾號的形式來入局學習,動員小組成員在展示之前發布推送來進行宣傳預熱。她還和助教們在班級群內歡樂“水群”、組織60個小組的線上“微沙龍”討論。
“雖然工作量倍增,但教學團隊的傾情投入能夠讓學生們受到感染和帶動,線上教學也能形成優良學風。”李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