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青少年應對網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近六成受訪青少年沒有掌握使用網絡工具來甄別網絡信息真偽的技能,有45%的青少年在注冊網絡賬號的時候不太關注用戶協議。
青少年上網自我約束能力較強
但處理網絡問題信心不足
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社會藍皮書:202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該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組織研究機構專家、高校學者以及國家政府研究人員撰寫。報告以統計數據和實地調查資料為依據,其中一部分專門分析了當下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狀況。
藍皮書指出,青少年使用網絡是互聯網時代不可逆轉的趨勢,絕大部分家長對于青少年適度使用網絡較支持。但也有家長擔心,青少年由于缺乏自制力,出現過度使用網絡和依賴網絡的情況。
實際上,藍皮書調查數據表明,大多數青少年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僅8.54%的青少年表示非常符合“手機無法上網時會感到焦慮”,6.78%的青少年表示非常符合“在學習的時候也經常刷手機”,7.12%的青少年表示非常符合“在聚會的時候也經常獨自刷手機”。
然而,在應對網絡中突發事件的自信程度方面,青少年表現出的自我效能感卻偏低。數據顯示,只有9.12%的青少年非常認可“無論上網遇到什么問題,我都能應付”的說法,12.43%的青少年非常認可“我感覺自己能夠熟練使用互聯網”,18.74%的青少年非常認可“只要努力,我就能學會各種網絡操作”。藍皮書認為,青少年對自身有足夠能力處理網絡中所遇到的問題自信心不足。
青少年音頻視頻制作能力較強
但編程等創新能力較弱
利用網絡渠道和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在青少年群體中較為常見。藍皮書調查數據分析表明,三分之二左右的青少年能夠使用網絡查單詞、獲得最新的學習資源,以及找到各種網絡課程,這說明青少年具有較強的網絡學習需求和網絡學習能力。
然而,青少年在網絡中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局限在娛樂用途的音頻與視頻領域,對一些技術性的創新工具掌握情況并不好。
調查發現,非常認同自己能夠制作音頻、視頻的青少年比例超過了22%,但能夠編寫計算機程序的比例只有8%,編寫計算機程序作為真正技術創新的基礎,應當是提升青少年網絡創新素養的發展方向。
青少年網絡倫理認知較好
但信息甄別能力待加強
藍皮書調查發現,青少年對網絡倫理、網絡規范的認知較為正確,他們中大部分都知道在網絡中尊重他人并保護他人隱私,避免濫用網絡語言去侮辱和歧視他人,遵守網絡行為規范和道德規范,尊重他人的產品版權和知識產權等。
藍皮書分析認為:“這反映出作為網絡原住民,青少年對網絡新興事物的理解要優于成年人,這也為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提供了比較好的社會基礎。”
另外,藍皮書補充,作為未成年人,青少年應對網絡風險的能力仍相對較弱。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青少年沒有掌握使用網絡工具來甄別網絡信息真偽的技能,有45%的青少年在注冊賬號的時候不太關注用戶協議,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太了解。而這些恰恰又是網絡世界中經常遇到的網絡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