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是開學季,學生們又開始了新一學年的學習。當然,學生們不用等到開學才知道課表,要學什么其實很早之前就都定好了。然而,一份新課表的公布近來卻演變成了一個新聞事件。
開學季前,英國公布了喬治小王子9月份新開學要學的課表。《早安美國》的主持人蘿拉·史賓賽(LaraSpencer)在節目里介紹時說:“除了通常一二年級小學生要學的數學、科學、歷史等課程,未來的英格蘭王子還要學習宗教學、計算機編程、詩歌以及芭蕾。”說完芭蕾之后,她停頓了一下,強忍著但沒能忍住笑了出來。接著嘲諷地說道:“威廉王子說,喬治小王子真的很愛芭蕾。那么我想對威廉王子說的是,我們拭目以待,看他能堅持多久吧。”
小王子的芭蕾課程那么好笑嗎?或者說,一個男孩子學芭蕾這件事本身就讓人尷尬,引人捧腹?后來,女主持為她的“嘲笑”道歉了,但這件新聞引發的爭議卻蔓延開來。
芭蕾究竟是怎樣一種舞蹈?芭蕾舞者都是些什么樣的人?我們來看看法國的芭蕾教育。
1.“小老鼠”與“星星”
最近,《早安美國》的主持人LaraSpencer公然取笑六歲的喬治王子學習芭蕾一事引起了不少憤怒。有些人會覺得,一個男生學芭蕾有些奇怪。但是實際上,還有更怪的事情,那就是一群男生跳芭蕾。英國編舞大師馬修·伯恩爵士的《天鵝湖》近來就在中國巡演,這部舞劇引起不少關注,因為它顛覆了人們對于“四小天鵝”的傳統概念。通常這些天鵝都是由女芭蕾舞者表演,然而這部劇則是全男舞蹈演員陣容。雖然《比利·艾略特》這個電影獲獎無數,這個講述追夢芭蕾的男孩故事也感人至深,雖然芭蕾這個舞蹈藝術已經存續幾個世紀之久了,但是大眾對于芭蕾的成見依然不減。
芭蕾雖然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但是其藝術地位的奠定離不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熱愛和推廣。路易十四于1661年創辦皇家舞蹈學院,其時成員全部為男性。八年后,他又創辦皇家音樂學院,兩者合在一起即現巴黎歌劇院前身。學院的舞蹈教育于1713年正式啟動,也被視作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院的起點。起初,學院只對專業舞者開放,直到1780年才開放給非專業舞者,在此四年后還增設了12歲以下的兒童班。
和其他學校一樣,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院也于九月開學。1987年,芭蕾舞學院搬到現址——大巴黎區南泰爾市(Nanterre)。學院一共有130名在校學生,從8歲到18歲不等,分配到六個年級,每個年級再分男女班。
法語中這里的學生們被稱為“小老鼠”,源于芭蕾舞鞋與地面發出的聲音。“小老鼠”們一路成長進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后,才有機會成為“星星”,即舞團舞蹈演員的最高級別。通過法國紀錄片《“星星”的種子》,我們可以真切地了解法國芭蕾教育的點滴,增進對芭蕾的理解。
2.愛上芭蕾的初心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院嚴進嚴出,每年十一月是新生考試的時間,一百余人經過體檢和兩輪考核才能入學試讀。體檢主要是看身高和體重。學院需要考慮到將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員的一致性,因此對體格要求非常嚴苛。第一輪考核基本動作,主要看身體的柔韌性。第二輪是上模擬課,看他們的整體表現以及身體與音樂的協調性。紀錄片拍攝的這一年,第一輪下來只有22個女生和12個男生通過,第二輪下來就只剩了13個女生和8個男生。他們于圣誕節入學試讀6個月,考試合格后方能在秋季正式入學。
當導演問在校學生為什么選擇芭蕾時,幾個男孩的回答非常有代表性:約安看了《比利·艾略特》后,希望像他一樣用身體表達自我;艾斯特班得益于母親的栽培,抱有對母親的報答之心;塞繆爾看到自己的姐姐跳舞時產生了興趣,于是開始學習并愛上芭蕾;伽斯博則是借由古典音樂認識并接觸到芭蕾的。女孩中,露易斯則是不知情的情況下父親給報的名,上了一堂課就愛上了。波林娜的答案最有趣:她是兩歲半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在一個公園里有人在跳舞,于是她決定要學習舞蹈。
當外人對他們的選擇不理解時,他們能自信地回答并捍衛自己的選擇。男孩米羅的校外伙伴說,他學跳芭蕾舞很可笑,他馬上反問他十二歲又會點什么。與同齡孩子相比,他們似乎更加成熟,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認識。十幾歲的他們就已經說每天離不開舞蹈,并且對此非常自豪。當然,這與學院的教育環境息息相關,因為學院就是把他們當作職業舞者來教的。
3.芭蕾舞者的課程和生活
每天,學院上午安排了文化課,下午安排了舞蹈課。文化課是男女合課,內容對接法國小學到高中的教育大綱,這樣他們也可以平行參加中高考。課程也緊密與他們的生活關聯,比如開學走臺后的法語課,老師就以“神奇的走臺”為題,讓學生們用言語表達感受。學校也有國際學生,但是他們也必須上用法語教授的文化課。
舞蹈課則是按照芭蕾舞學院的方法從頭教起,以前學過的或者沒學過的都統統歸零。男女在芭蕾舞中的不同表現決定了舞蹈課需要分開來教。舞蹈課全是身教,沒有成書的教案。這是路易十四時期留下的傳統。男生由男老師教,女生由女老師教。老師們用他們所學所得精心傳授,并有鋼琴老師現場伴奏。身教之外,老師們也不忘提醒他們這條路不容易,要持之以恒,方有成功的機會。
舞蹈課不局限于芭蕾舞,他們還得接觸其他舞種和表演形式,比如民族舞和現代舞,這與巴黎歌劇院舞蹈劇目息息相關。音樂表演課也是相當重要,他們在這里學會如何和音樂協調互動,也會涉獵模仿和戲劇。除此之外,學院還安排了營養膳食課、人體解剖學、舞蹈史等。
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寄宿生,所以開學的時候他們和家長們都是大包小包地來。這一場面,電視臺幾乎每年都會報道。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也是在芭蕾舞學院生涯中的重要一課。同學們朝夕相伴,幾乎是24小時在一起。低年級的學生可以找高年級的學生做他們的“小爸爸”和“小媽媽”。他們有過經驗,因此能解答不少學習和生活上的難題,比如如何面對疲勞,如何處理受傷等。
現代通訊能讓他們和父母或者好友說上幾句,但還是有局限。這種局限并不一定是時空的阻隔,而是芭蕾舞學院的特殊環境所造成的。蘇菲就覺得她跟以前的小伙伴們有了隔閡,感覺自己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周末課外活動的差異則讓約安和以前的好友們更疏遠。薩羅美則認為是價值觀的差異造成的,對她而言,她的學業與前途關系密切,不像在其他學校學習有更多的可能。
4.闖關式的芭蕾人生
開學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會到場,這體現著舞者和學院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來這所學校的學生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畢業后能直接考進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跳舞。學校的所有老師均為該團退役的舞蹈演員,從這里畢業,再回到這里教學,循環往復。遇見老師行禮問好是學校堅持保留的傳統,盡管其他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學院都已經將其廢除。
9月開學最重要的便是走臺,這個傳統從1949年開始,每年9月在巴黎歌劇院演出季開始時進行。所有芭蕾舞團的舞者和芭蕾舞學院的學生都要參加,是一個有歸屬感的儀式。一個女孩的形容非常形象,她說這就像在一間沒有燈的房間,想象自己腳上有燈,每一步都是去照亮這個房間。
十二月圣誕節前會有一個期中售票公演,每個年級的學生都要向公眾展示現階段掌握的芭蕾舞技巧,地點自然是巴黎歌劇院。公演是一次鍛煉他們膽量的機會,演出成功與否不重要,每次公演都是一次成長。
和天下父母一樣,“小老鼠”的父母們都視他們自己的孩子如天才,認為考入芭蕾舞學院就是考入了芭蕾舞團。其實不然。芭蕾舞學院是一所精英學校,奉行嚴進嚴出,每年都要考核,競爭相當激烈。5月,學年期末考試。最高年級的學生面臨芭蕾舞團的選拔考試,而其他年級的學生也要面對可能被淘汰的風險。是去是留,就看學生們一年來的成長是否能在考核中體現。如果被淘汰的話,他們需要重新規劃人生。
六年磨一劍。影片《“星星”的種子》最后,一年級(在法國,最高年級為一年級)的13個學生進行入團考試,只有愛麗絲和安東尼兩人被錄取。未被錄取的還可以繼續參加舞團的公開招考。如果學生當年9月未滿十八歲也可以來年重考,愛麗絲就是重考生。當然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絕對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許多歷屆畢業生也曾經或正在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團發光。
對于愛麗絲和安東尼,加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只是成為“星星”的第一步,必須經過重重考級才能“摘星”。入團首先實習一年,期滿自動成為Quadrille,即替補演員。要有固定角色,必須先考取Coryphée(芭蕾舞者的一個級別,相當于三級),再經過Sujet(二級)和PremierDanseur(一級)的考核后才有機會最終成為“星星”。考級每年僅有一次機會,機會大小取決于空缺多少。舞團現任團長奧萊莉杜彭(AurélieDupont)就是前“星星”舞者,這也許是“星星”能到達的最高位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