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退檔兩名國家專項計劃考生又重新補錄一事,8月15日又有些余漪。
河南省招生辦發布消息,經與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協商溝通,兩名國家專項計劃退檔的河南考生補錄工作完成。消息同時稱,針對網絡流傳的考生退檔過程信息,省招辦通過網傳“退檔流程圖”IP鎖定該信息來自某縣招辦工作用機。系縣招辦工作人員疏忽大意,考生退檔過程信息被他人擅自拍照并上網傳播。為此,省招辦于8月1日約談并致函該縣有關部門,要求進一步調查核實情況并依規依紀進行處理。
“依規依紀處理”留下了要處理消息發出者的印象,引發了一些復雜的情緒。對于北大退檔專項計劃考生一事,上周輿論已經形成了一個敘事導向,而官方意義上的“信息泄露”,在這樣的敘事中是發現招考不公并改變兩個困難考生命運的撬點。調查和后續處理不得不面臨這樣的拷問:“依規處理”是正義性的么?
但因為結果正義就默許程序失控,又會面臨另一個矛盾。如果說北大退檔違規,泄露提檔退檔信息也是違規的,既然北大必須維護規則的剛性,基于同樣的邏輯,泄露信息的部門是不是也要維護規則的剛性?
這個討論其實是對北大退檔又補錄一事的延伸。在這場風波中,存在著如何理解和應用規則的爭論,存在著國家計劃和高校自主辦學權應用范圍的爭論,但說到底,是對何為公平、何為教育正義的理解的視差。
兩名進入國家專項計劃名單又被北大退檔的考生,成績遠低于北大錄取線,與其他六位同樣在專項計劃內被錄取的考生相比,也存在一個曲線上的斷崖(相差100多分)。從高校角度講,盡量保證同一批次的學生最大限度在一個分數區間里,是最為公平的。因為要考慮每一分的“優待”,都無形中構成了對無數同樣分數的報考者的反向歧視,而這些報考者的人生一樣重要。有人將北大退檔想象為一種分數傲慢,這種話題層次沒什么值得說的。
但從國家視野講,公平需要考量的歷史時段更長,需要考慮的變量更多。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孩子,是一種必須有的補償正義。從出發點上講,它要反撥教育資源不平衡帶來的機會不平等;從結果上講,它要通過教育手段改變貧富差距和階層的再生產。這種國家視野下的公平性主張,最終要落地在高校上,并對高校本位上的公平判斷產生牽引。
現在,因為這場信息泄露,國家專項計劃所內含的教育公平,具象化為兩個貧困向學的孩子能否上北大的問題,在贏得輿論同情的同時,也將上述兩個公平視角的討論簡化了、塑料化了。結束這場輿情,也不能以發現和處理泄露者為最后落點,將討論引向違規曝光不公平信息是對是錯的方向,進一步將問題塑料化。
人們關注的是,上述公平性問題,如何在既有程序內消化、獲得專業解決,而不是通過偶然因素外溢到輿論場、然后在更大社會代價下獲得解決。如果再遇到此次的情況,地方招辦和高校招辦如各有主張,表達申訴的對象到底應該是誰。河南招辦的信息說與北大招辦“協商溝通完成了補錄問題”,更該披露的是,除了補錄這一具體事情之外,協商溝通的機制性成果,這應該比大篇幅說信息泄露者重要。
關鍵詞: 北大退檔流程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