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家庭作業還是家長作業?是考學生還是考家長?諸如此類的話題爭議,終于有了明確的規定。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要求,完善作業考試輔導。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強化面批講解,及時做好反饋。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些年有關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經歷,催生了不少啼笑皆非的段子和吐槽。這一現實背景下,《意見》明確要求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針對性不言而喻。
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其背后的原因頗為復雜。一方面,由于家庭作業過多、負擔過重,孩子沒完成的作業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家長身上。事實上,去年多部門聯合發布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就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這次《意見》也強調,要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
另一方面,一些諸如家庭作業需要家長簽字、批改的學校規定,則是家校關系和角色分配模糊化甚至錯位的一種表現。當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較高,部分老師也承受著不小壓力。但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畢竟不同,要求家長干老師的活兒就可能弱化家庭教育本該負起的責任,擠占家庭教育的空間。
其實,這次《意見》也專門強調要重視家庭教育,如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強化監護主體責任。同時要求家長要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理性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過重課外負擔等。在這方面,只有合理的家校分工和科學的角色分配被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形成良性互補的關系。
當然,家校關系的健康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分工合理化,也需要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互相配合。如《意見》中強調要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密切家校聯系。這主要是因為當前學校在家校關系中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且學校在專業知識上也具備更多的優勢,所以,學校方面應該主動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只能一味“配合”。只有在家校之間建立起互相分工卻又充分信任和尊重的教育關系,方能真正在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之間構成一個良性的“教育共同體”。
早在《意見》發布之前,一些地方的學校其實就已經意識到讓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弊端。如此前浙江金華某小學就發出一份公約,提出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改變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現狀,并取消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簽字的要求。由此可見,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學校和老師也未必是受益者。希望此次《意見》的發布,能夠真正讓學生、教師、家長都少一點作業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