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及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等內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未經備案審查的學習類APP一律禁止在校園內使用,不得在課外統一組織或要求、推薦學生使用未經備案審查的學習類APP。學校和教師不得利用APP發布學生成績、排名等信息。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堅決有效措施,堅決防止有害APP 進入中小學校園。
過去一年多,媒體報道了多起教育APP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等事件。最典型的莫過于互動作業,這個為中小學生提供在線作業輔導服務的APP中包含大量的非教育內容,不僅涉黃而且還加入了游戲中心,包括近百款游戲。2017年,學霸君、作業幫、我要當學霸、小猿搜題等多個作業APP均被媒體報道包含性暗示內容。事后,作業幫APP、小猿搜題APP的運營公司互相起訴,小猿搜題指控作業幫公司員工故意在小猿搜題發布涉黃內容,作業幫則指責小猿搜題捏造虛假信息,可謂是一地雞毛。
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健全,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控制力,而涉黃內容極具誘惑性與腐蝕性,容易吸引青少年的眼球。然而,一些在線教育類APP卻將之當作獲取流量的手段,甚至打擊競爭對手的工具,不僅突破了法律的界限,也喪失了道德底線。
除了這些顯性的問題之外,不少教育類APP,為中小學生提供的所謂在線教育服務其實就是刷題工具。這些教育APP不斷強化應試訓練,刺激家長教育焦慮,與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推行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互聯網的發展為在線教育提供了可能,也為教育變革帶來了新的變量。從積極的一面講,在線教育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更深入地了解用戶學習情況、學習特點等,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提供個性化幫助;可以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時空界限,特別是可以將優質教育資源帶到農村地區。也因此,在線教育成為教育創業領域的一片藍海,引發資本瘋狂涌入。
在線教育的發展也是資本驅動的結果。而經過市場大浪淘沙留下了的企業,需要不斷做大做強,獲取更多的用戶,并實現流量商業化變現,以回報資本。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70%的在線教育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有10%能夠實現持平,能夠盈利的僅占5%,有15%的企業瀕臨倒閉,燒錢之路愈發艱難。其中,優質資源缺乏、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競爭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生存危機之下,一些APP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試圖通過違規打“擦邊球”牟利,比如通過發布涉黃內容以及暗藏游戲等方式獲取流量牟利。
去年4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發起保護未成年人的“護苗2018”行動。教育類APP首次被列入重點整治的范圍,這顯示加強對教育類APP的監管已經進入監管部門的視野。而此次教育部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對APP的內容、鏈接、應用功能、信息安全等進行嚴格審查,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隱私安全,維護教育秩序,不僅是為了給青少年健康成長構筑網絡安全的“防火墻”的要求,也是規范行業發展,使在線教育沿著健康、良性道路發展的要求。
當然,如通知所言,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同時,也不能因噎廢食,誤殺了那些對學生學習成長有幫助的教育APP。這就回到了如何探索建立學習類APP使用管理的長效機制,發揮好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基礎教育改革的作用上來。面對教育類APP這一新事物,需要包括監管機構、學校、家長以及從業者在內的各方共同參與,在監管實踐中不斷完善審查標準和監管辦法,規范教育類APP發展,使孩子們得以真正享受互聯網教育發展的紅利。(楊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