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所以林業立家的高校,如何結合林業特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兼具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優秀人才?近日,記者走進南京林業大學,與該校黨委書記蔣建清促膝長談。
蔣建清說,結合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南京林業大學以課堂教育、實踐培育、環境化育“三育理念”構建大思政格局,通過立根固本、深植厚培,全面落實“育新人”的時代使命。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曹福亮給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他運用林業前沿研究成果,闡釋馬克思主義原理,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最大限度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抓手。”蔣建清說,高校立德樹人,并非僅僅是思政課程的事,更需要思政課教師主講的“思政課程”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目前,南京林業大學正在逐步構建“德林交融”的思政育人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育課、通識素養課三位一體,鼓勵廣大教師善挖掘、巧引導、重身教,既要當好授業解惑的“經師”,更要當好為人師表的“人師”。
每年春天,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的師生們都會來到黔北的田間地頭,為當地農民排憂解難。“高校育人,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能力的培養,對于農林高校更是如此。”蔣建清認為,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育實現知識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統一,促進“育智”向“育能”的轉化。為此,南京林業大學依托“思政—實踐”育人平臺,推進科教融合、校企聯合,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入自然村,開展科技服務和生態知識普及教育,讓學生“學之于農村”并“用之于農村”,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專業能力。
“一所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擁有一流的文化內涵。”在蔣建清看來,經過歲月沉淀又融合中西之長的辦學傳統、人文底蘊、校園風采,形成一種引導激勵全校師生的精神動力,這才是一所大學的精髓和靈魂。為了激勵新生,蔣建清走上講臺,從校園中的幾處文化景觀著眼,給大一新生們細述了南林大歷史上“樹木樹人”與“樹人樹木”等幾個故事。“這些故事是莘莘學子成長成才的生動教材,于潤物無聲中加強對他們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的教育,激勵他們沉下心去、腳踏實地,讓朝氣蓬勃的青春夢想與綠水青山的時代使命同頻共振。”
“課堂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種子,實踐培育是立德樹人的土壤,環境化育是立德樹人的靈魂。高等教育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必須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瞄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蔣建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