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末伊始,學風問題成為高校不容忽視的一個顯性問題——不少大學生學習乏力,缺乏學習動力;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問題在高校屢屢發生,一些教師和知名學者也參與其中,甚至一些國際期刊還出現大面積撤稿事件,不少撤掉的稿件來自中國高校。
面對學風問題,教育部采取了多項舉措,如2002年發布了《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年和2009年分別成立了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2011年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2016年發布了《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2018年發布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不斷推動解決學風這一難題。
如何認識和改進高校的學風?這既是實踐問題,也是理論問題。通常,高校的學風研究是以師生對自己所在學術環境的共同感受為基礎,即以他們對學校的學術政策、實踐行為、工作流程和行為方式的感受和認識為基礎,其中,高校的學術環境和師生的共同感受是兩個核心要素。目前,我們對高校學風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對師生行為的觀察上,停留在經驗判斷層面,缺少通過定期的感知調查而形成的證據。在強調理性決策的今天,這一現狀顯然不利于我們深入認識學風問題。因而,要改變這一現狀,高校的領導者至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和改進高校的學風問題。
首先,學風問題是管理問題。由于高校的績效管理和學術明星的選拔,大多是以科研成果的數量為硬性條件,加之科研成果的數量與個人的利益回報直接掛鉤,提高產量成為某些教師壓倒一切的優先級,甚至不惜違背學術倫理,參與偽造、篡改或剽竊等活動;某些教師對自己沒有實質參與或貢獻的科研成果也欣然署名;另一些教師對課堂教學采取得過且過的態度,對學生的學業困難視而不見。面對上述問題,某些高校采取的是回避或大事化小的態度。這些現象表明,學風問題也是管理問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需加大干預力度,完善高校的信息公開和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就是一個選項,以此可以加大社會的監督力度。另外,從文化場域上看,以科研成果數量為基礎的激勵機制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可持續性,管理者必須直面這一問題。當然,在加大高校運行透明度的同時,明確高校的學術倫理細則,推動雙肩挑崗位的分離,明確兩類崗位的權責邊界,明確學術成果署名的細則,明確利益沖突細則,這些都應該成為高校學風建設的當務之急。
其次,學風問題也是專業問題。對高校來說,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和誰來學,這些問題都應該屬于專業領域的范疇,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夠進行明智的判斷和選擇。例如,擴大招生規模雖然可以增加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但也可能會加大因學業準備度不足而引發的矛盾,如果高校沒有專職部門在學業方面提供支持,學生的學業困難就會加大,最終可能喪失學習的信心。同樣,如果教師的專業準備度不足,或缺少對教學科研工作的熱愛,他們的教學工作恐怕也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更談不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創造力和創新力就更加無從談起。另外,考慮到學風問題是專業問題,改進學風就更加需要專業人員的認同和奉獻精神,這與注重利益回報的管理方式必然會形成張力。因此,在學風建設中,管理問題和專業問題應當分離,在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和誰來學等校內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方面,學術人員應該更多地參與決策,而不應限于參與評議和咨詢。條件成熟的院校可率先建立本科生榮譽項目,以此激發拔尖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滿足拔尖人才培養的需要。同時,高校也要建立學業支持的專職部門,為學業困難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化的需要。
再次,學風問題也是學生發展問題。在傳統意義上,高校的學生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放在了工作的中心,面對學生遲到、早退、曠課、考試作弊等問題,學生工作者往往通過思想道德教育予以干預。不過,根據大學生發展的七向量理論,在本科四年階段,大學生通常經歷七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方向性,都有必須完成的發展任務,包括發展能力、管理情感、發展互助的人際關系、發展成熟的人際關系、發展認同、發展目的、發展誠信。如果大學生在上述任何一個階段沒有完成發展任務,他們就難以進入后續階段。基于這一社會心理理論,學風問題可以被看作是第一階段的智能發展問題。在此階段,如果任課教師或高校的學業支持部門能夠為智能發展遭遇瓶頸的學生提供有效幫助,這些學生就能夠順利地完成該階段的發展任務,從而能夠進入第二階段,反之,他們就會停留在第一階段,使第一和第二階段的發展任務產生疊加效應,導致智能發展和情感管理糾纏不清,最終可能導致輟學或其他行為問題。簡而言之,學風建設需要把大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聯系在一起,增強學術院系與學生工作部門之間的協作,建立一體化的學習和發展環境。
總之,高校的學風建設包含復雜的因果關系,單一的思路、方法和視角恐怕難以有效地發揮建設作用。因此,高校的學風建設需要從多個視角予以規劃和認識,以定期的感知調查建立事實依據,以不斷改善校內外環境來推動系統的學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