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初出校園的學子,經驗欠缺、資金不足、抵御風險的能力太低等現實因素,都導致創業是條艱辛而前途未明的選擇。
眼下,隨著各個高校畢業典禮進入尾聲,2018屆大學畢業生們又到了離開校園的日子了。他們的去向如何?據《光明日報》報道,智聯招聘日前發布的《2018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95后大學畢業生,其就業觀已發生明顯變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大學生們對就業更為青睞。根據這個報告,2018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占比79.89%,同比上升6.39%。4.78%選擇創業,2.63%選擇出國繼續學習,創業率和出國率均實現“退燒”。
這種變化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如果說,“先就業,再擇業”對于85后們是一種外界的規勸,那么于95后們而言,就是一種內在的自覺。從主觀上說,95后們更獨立、更有主見,較之以前的畢業生,第一份工作于他們中的多數而言,嘗試、感知與歷練的分量,恐怕要重于掙工資、養活自己、反饋家庭等現實考量。所以,在擇業時,他們可以抱著更輕松篤定的心態,而不必背上太多的顧慮與負擔,這也使得他們更容易作出就業的選擇。
另外,多數初出校園的學子,經驗欠缺、資金不足、抵御風險的能力太低等現實因素,都導致創業成為一條艱辛而前途未明的道路。雖然有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勵志故事,但多數畢業生對現實還是有清晰的認知:如果人人都創業成功,就不是“新聞”了。
坦率地說,這屆畢業生們的選擇,讓人欣慰。選擇就業的人多了,說明大學生們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更現實、更腳踏實地,也更積極。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今年選擇慢就業的應屆畢業生占比6.99%,同比降低2.81%。慢就業是這幾年才興起的新詞語,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物質豐富后,大學生們的選擇更從容和多元,但如果處理不好,也容易走上極端,變成“懶就業”甚至“不就業”。顯然,今年的畢業生們具備了更深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意識,懂得提前“入局”。
不過,肯定大學生們選擇就業,不代表否定創業。相反,我們的社會,理應鼓勵年輕人擁有并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要給他們足夠的試錯空間與成本。因為一個創業者的成功,就宣揚創業的容易,與因為一個人的失敗,就否定年輕人的熱情與夢想,都是錯誤。學生創業不能光憑熱情與干勁兒,他們理應得到更健全周密的就業指導與公共服務。
甘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