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父母需要權衡兒童使用手機的利弊,在孩子了解外界的同時,防止他們沉迷游戲或者不知不覺地在購物軟件上下單。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徐文淵教授團隊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開發(fā)出新軟件iCare,可以幫助解決這個育兒難題。
兒童亂用手機現象在現實中很常見。有的孩子用父母手機向網絡主播巨額打賞,有的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花掉了不少錢,還有孩子用手機瀏覽不健康的網站等。這類現象不僅影響到孩子身心健康——如視力下降、學習不專注等,還會給家長帶來經濟損失和法律糾紛等。
如何防止孩子亂用手機,家長們也在做各種嘗試,比如設置開機密碼、藏匿手機等,但往往效果有限。最新研發(fā)的這種軟件,據說可以通過用戶與手機的互動特征,準確分辨出面對的是成人還是小孩,一旦是小孩用手機,它會阻止孩子訪問零售商等應用程序以及兒童不宜的網站。
經過測試,該軟件區(qū)分用戶是兒童還是成人,測試準確率達到了84%;使用8次滑動的數據來區(qū)分,判斷準確率可達到97%。從理論上來說,如此高的準確率是阻止孩子亂用手機的有效手段。而且,該軟件阻止孩子亂用手機的方式比較友好,也不涉及任何隱私信息,具有推廣價值。
不過,目前該軟件尚未被整合到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中。筆者認為,工信部門有必要對該軟件進行權威測試,一旦測試效果較為理想,不妨強制整合到所有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中。可以說,這是從技術層面保護孩子免受傷害的第一道安全屏障。
之所以還要進行權威測試,既是為下一步推廣或者強制推廣打基礎,也是因為科學家測試的樣本量似乎偏少——只有17名兒童和14名成人參與測試,這種測試得出的準確率未必合理。只有多一些兒童和成人參與這種軟件測試,得出的科學結論或許更具有說服力。
即便權威測試結果顯示該軟件區(qū)分成人與兒童的準確率高達80%以上,仍不能只依靠這一種手段保護孩子。除此之外,家長們還應該成為孩子免受手機傷害的“責任人”,譬如,用自己陪孩子取代手機陪孩子;管理好各種密碼,以防止孩子亂用手機。
尤其是在網絡游戲、網絡影視劇等還未分級的情況下,有關方面要當好孩子的“保護人”。雖然多年前曾公布過一套《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綠色游戲推薦標準》,但該標準并非強制標準,現實意義不大。因此,應盡快給網絡相關內容分級,并監(jiān)督有關企業(yè)嚴格執(zhí)行。
直播平臺、手機游戲等相關企業(yè),也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把保護孩子提到首要位置。雖然一些游戲網站已經通過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錄時長、強化實名認證體系等手段在保護孩子,但從頻發(fā)的反面案例來看,保護力度仍然不夠,這恐怕是利益作怪。
防止兒童亂用手機不能指望某一種手段,而是要層層設防,既需要相關技術手段,也需要制度手段。需要家長們對孩子多用些心,也需要相關企業(yè)和監(jiān)管部門多些責任意識。在防止兒童亂用手機的同時,也要給孩子通過手機了解外部世界的機會。
既要防止孩子亂用手機,也要允許孩子合理使用手機,這不僅是對上述軟件的考驗,更是對家長等各方面的考驗。如今,學校與家庭溝通,以及網上學習等,孩子都會接觸到手機,孩子正常使用手機與亂用手機如何區(qū)分與監(jiān)督,仍是一道有待探討的課題。(馮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