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南師范大學拍攝的廣州市海珠區“優才計劃”教師專場招聘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076萬人,比上年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
穩就業,高校畢業生是重要一環。近段時間來,中國各地高校多措并舉,在開拓就業渠道、提升就業創業服務指導能力、幫扶重點群體就業等方面積極出招,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精準服務幫助就業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最新發布的《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21年四季度高校畢業生景氣指數(CIER)降至0.88,這是自2020年一季度以來該指數的次低點。
面對穩重承壓的就業市場,各地高校確保就業政策措施落實。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各地各高校已為2022屆高校畢業生舉辦校園招聘活動4萬多場,累計提供崗位信息近2000萬條。同時,教育部啟動實施“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圍繞定向人才培養培訓、就業實踐實習基地建設、人力資源提升等方面,推動校企合作,深化就業與培養有機聯動、人才供需有效對接。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小吳拿到了華為、中興等多家電子信息企業的錄取通知。近3年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興、華為、騰訊等單位均進入該校研究生就業人數前十名單。為加強就業研判,電子科技大學面向1000余家用人單位開展招聘需求專項調研,掌握最新用人需求、市場趨勢。同時,拓展“電子信息+”行業就業資源,積極向航空航天、船舶、金融等行業企業輸送畢業生。
南寧師范大學組建了專門團隊,積極為畢業生就業搜集信息,精準發送給求職學生,多管齊下幫助學生就業。與此同時,學校還開設了專場雙選會、招聘會,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幫扶。
南京大學連續多年開展生涯規劃嘉年華活動,通過一日大型路演、一周自我探索、一月生涯主題活動,以線上和線下互動、講座和招聘交叉、經驗分享和主題教育結合方式,讓不同就業去向的學生參與到合適的生涯指導模塊。
上海市為高校定制了專屬服務方案,打造“高校樂業空間”“空中訓練營”“在線模擬面試”等不同平臺,推出“微分享”精品課程,推進全時空、多亮點、精準化就業服務。
面向市場開拓就業
去年以來,山東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畢業生朱可嘉收到多家企業的“就業邀請”。大學期間,她曾多次深入企業實踐,參與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與項目合作企業初步達成成果轉化意向。
據該校自動化學院院長張煥水介紹,學院近年來實施“學院+企業”雙制育人模式,先后與30多家科研院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實踐“大課堂”,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
“以往本科生進入生產一線工作實踐能力薄弱,企業需要進行很長時間的培訓。”張煥水說,為了彌補中間環節,學院不僅在校內構建起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技術類的工程訓練平臺,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創建了一批校外工程實踐基地。
“我們的定位,就是培養企業最需要的人,讓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精準對接。”山東科技大學副校長李玉霞說,“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普遍受用人單位青睞。”
面向就業市場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開拓了路徑。
上海交通大學通過實習實踐、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和產教融合等方式不斷加強與國家相關重要行業重點單位的深度合作,共建就業引導核心圈。此外,通過校企聯合就業育人項目、“一站式”招聘服務模式、“一體化”人才精準推薦等途徑,聯動學院為重點單位及畢業生搭建更優質、更精準、更高效的就業平臺,實現“學生不畢業、招聘不停歇”。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說,對于高校而言,就業不是階段性而是全程性、全鏈條的評價,高校要跳出就業看就業,從招生、育人等環節系統化、一體化地統籌。
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章冬梅建議,畢業生應當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念,盡可能選擇更多的就業領域;樹立先生存、再發展的觀念,盡可能地早就業,在崗位上豐富實踐經驗和閱歷,根據實際進一步規劃職業發展方向。(本報記者 劉 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1月27日 ? 第?09 版)
責編:閆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