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會期間,3位一線工人出身的政協委員建言重塑工人榮光——
年輕人不愿去工廠并非“無解”
用技能提升來成就職工,有效提高他們的收入和待遇
本報記者 錢培堅 裴龍翔 本報通訊員 羅菁
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總工會界別洪剛委員不僅把自己的憂慮寫進提案,還在討論中反復發聲,“推動高質量發展,制造業是必須夯實的塔基。全社會要合力引導年輕人回到工廠。”
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一線職工委員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講述,上海不少制造企業存在較大崗位缺口,卻很難吸引到人。
在委員們看來,產業工人待遇低、職業天花板低、榮譽感不強等“痛點”并非“無解”,關鍵在于全社會各方合力,重塑工人榮光。
招不來人讓委員們“頭大”
“這兩年,你們企業一線工人好招嗎?”
一個簡單的問題,讓來自一線的職工委員王軍、洪剛和胡振球陷入沉默。
作為中國寶武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廠的技能專家,王軍無奈地表示,哪怕是“寶鋼”這一響當當的招牌,現在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不大,“有一年要招300多人,結果才來了半數左右。”
來自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振球,同樣在為企業招聘和留人而感到“頭大”,“一方面,招技能熟練的技術人員特別難;另一方面,隨著新興產業的飛速發展,其從業者收入遠高于技能人才,所以企業千辛萬苦招來或培養的人才,時不時就會跳槽。”
制造業正在逐步喪失對勞動者特別是年輕人的吸引力——這一現實讓3位都是工人出身的委員非常痛心。
“沒有了基數,缺乏后備力量的培養,還談何中國制造?”王軍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要盡快補齊人才總量不足的短板,著力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
因為待遇問題而“心不定”
“和我同期來上海打工的朋友,現在仍然在廠里的只有我一個人了。”胡振球告訴記者,當初曾經在生產線上一起奮斗的小伙伴陸續離開工廠,而現在進廠的不少年輕人,因為待遇問題而“心不定”,“我曾經非常看好的一位氬弧焊好手,無論如何勸說,最后還是辭職了。”
在3位委員看來,不能因為年輕人的這一選擇而一味批評他們背離工廠,真正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在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制造業工人的收入和待遇。
“不少制造業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利潤水平普遍不高,工人工資的支付能力與新興行業相比較弱。工人的薪酬直接與加班多少掛鉤。”胡振球說,這種依靠加班提高收入的傳統模式,現在很難對年輕人有吸引力。
解題的“鑰匙”在哪?“關鍵在于‘賦能’。”王軍指出,只有用技能提升來成就職工,讓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才能讓工人榮光回歸,“同時制造業企業要愿意培養勞動者,而不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勞動力。”
曾幾何時,上海“八級工”寧當師傅不當廠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當“八級工”的收入甚至超過管理人員,“有了這種示范效應,年輕人看到希望,才會愿意進工廠。”洪剛坦稱。
社會資源要予以傾斜
3位一線職工委員均表示,緩解制造業缺工,不能把擔子全壓在企業身上,在社會資源上要給予必要的傾斜。
洪剛告訴記者,隨著近些年外來務工人員觀念的轉變,一個人出來打工轉變成拖家帶口,盡管企業千方百計幫助解決職工的住宿要求,但解決不了太多家庭的住宿難題,居住開銷成為一線職工必須面對的生活成本。
“減少職工的住房成本,不也是相當于增加了其收入嗎?”洪剛指出,盡管當前上海大力發展公共租賃房建設,但在不少產業園區,技能人才特別是制造業一線工人能夠享受的比例不高,“還是希望能夠增加住房供給,讓這些年輕人住得起房、定得下心。”
“技能人才不僅有薪資的需求,還有事業上升空間、創新氛圍、子女就學等方面的需求,培養和留住技能人才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也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胡振球建議,要全面考慮工人的家庭和生活需求,盡量幫助優秀人才解決住房問題,加大公租房供給,優先滿足技能人才住房需求,還要幫助他們解決子女入托入學難題,在產業園區、企業聚集地周邊建立普惠性幼兒園等。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