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又稱“新農民”,是振興鄉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主體。
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鄉村振興人才資源,大力開展政策扶持,注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培育職業“新農民”
“樹干涂白、將果樹主枝好好包裹一下、根頸再培些土……”日前,在進賢縣梅莊鎮萬畝獼猴桃國際標準示范園內,農民們正在地里忙著做好果樹防凍工作。
近年來,梅莊鎮與進賢中鐵中基農業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建園,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的模式,培育了大批獼猴桃產業新型職業農民,他們通過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熟練掌握了栽苗、下肥、剪枝、鋤草等種植技術。
“我參加了基地組織的統一培訓,后來考核通過后被聘請為基地管理員,管護的地塊有40畝左右。一年下來,除去所有開銷,工資收入有4萬多元。如今,我們也是有技術、有工作、有身份的職業農民了。”脫貧戶鄔仁山告訴記者。
進賢縣是農業大縣。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該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迅猛,從事水產養殖、畜牧養殖、農業種植的職業農民日益增多。為了挖掘和培育更多的鄉土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進賢縣積極改革創新人才工作舉措,幫助各類人才搭建成長平臺,在全縣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
“對獲得職業農民職稱的人員,我們積極建立專門檔案,納入‘鄉土專家庫’,并借助政策優勢,在技術培訓、小額貸款、認定示范農業戶等方面給予優先扶持,極大地增強了職業農民的榮譽感和獲得感。”進賢縣相關負責人說。
政府搭臺送培訓
在位于南昌縣幽蘭鎮的“高鮮生”生態家庭農場旁邊的民宿內,農場負責人高華正在安排客人用餐,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農場整體規劃達500畝,現在建有民宿、蔬菜大棚、果園、魚塘等設施。去年,農場凈盈利達400萬元。”高華告訴記者,今年他打算加大干勁,為南昌逐漸增多的攝影人群建設一片荷塘和一條“采風長廊”。
高華是土生土長的幽蘭鎮人,在村里長輩眼里,他這個農民太與眾不同了。“他們怎么也想不到,種田還能種出‘旅游業’。”高華說,種地不能一直“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得講究一個“變”。
農業、農村在變,農民更要變。為補齊鄉村振興人才“短板”,南昌縣專門成立了縣供銷為農服務培訓學校。該學校先后聘請江西農科院、江西農業大學教授及農藝師為授課老師,先后深入全縣各鄉村、農舍,依托當地示范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大戶,開展多期水稻和蔬菜水果種植、水產家禽養殖、米粉掛面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截至目前,該學校先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0余人,學校也成為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遴選基地。
扎根土地有盼頭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帶來的是“1×100”的致富效應。在他們的帶動下,一大批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一摞摞百元大鈔整齊地擺放在桌上,被叫到名字的種糧農民披上“種糧能手”紅綬帶,接過公司董事長凌繼河遞過的“年終獎”……這一幕,在江西省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經連續上演了11年。11年來,綠能公司累計向種糧農民發放“年終獎”超過3500萬元。
“年終獎”越發越多的背后,是農村生機和活力的體現。在安義縣,新型職業農民正加速涌現,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綠能公司建立薪金、租金、獎金、股金“四金”收入機制,將農民分設27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由4對夫妻組成,負責1600畝土地的肥水管理,實行量產目標績效考核。每到農忙時節,這些職業農民通過機插每天可栽插60畝到80畝地,飛機防控病蟲每天作業量達300畝。綠能公司還定期組織職業農民到農業院校學習進修、在職輪訓,培育了一批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
1998年出生的熊謨遠以前在市區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上班,從燈火輝煌的城市回到農村,他說自己并不后悔。“我領到了近5萬元的年終獎,加上平時的基本工資,全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不比在城里上班差,最重要的是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事業。”熊謨遠說。
記者?盧夢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