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是棕櫚科檳榔的干燥成熟的種子,從古至今便以水果、藥材的身份活躍在各類古籍和藥典中,在我國湖南、海南以及臺灣等地,都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也成為了這些地區在日常生活中、社交、儀式中不可或缺之物。但在不同的地區,大家嚼食檳榔的場所及習性也都有所不同。
對于湖南來說,他們更喜歡吃加工干制的檳榔果。通常他們會將檳榔干果噴上少量糖精水或其他甜味劑水,存放24小時左右,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放入口中反復咀嚼,越嚼越有味。相較于湖南人的吃法,海南人在吃檳榔上就顯得很“簡單粗暴”了。海南人喜歡直接嚼食檳榔,將檳榔切片,涂抹石灰粉,裹上鮮切的檳榔果,含在嘴里細細咀嚼。而臺灣人則是將采收后的檳榔剝除果蒂和較老的部分,經著葉、石灰等處理后,切開檳榔,將已卷好的著葉夾放在中間,混合老藤、石灰、檳榔一起嚼食。
其實,不止在中國,世界各地也有著檳榔的身影,且吃法也很獨特。印度人愛吃檳榔世界聞名,他們吃檳榔不是嚼嚼就完了,吃的時候一定要有最佳搭配——蔞葉。正宗吃法是先將檳榔果取出來,切成碎片后,蘸上蠣灰,用萎葉包裹,放進嘴里慢嚼。
雖然在很多地區檳榔都被當作日常小零食食用,但由于檳榔嚼食方式與嚼食量的不同,很容易對口腔造成物理損傷。檳榔的纖維是較為粗硬的,在咀嚼檳榔時,粗纖維會劃傷口腔黏膜,刺傷牙齦,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慢性損傷,引起黏膜病變,誘發炎癥甚至引起口腔癌。那么,既然檳榔的木質結構會破壞口腔,為什么不濃縮檳榔汁水做成糖果類檳榔替代品?
形態改變,有害物質并未改變
據了解,早在2003年8月,隸屬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發表報告,認定檳榔為1類致癌物。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檳榔對口腔的黏膜傷害,首先來源于檳榔堿、鞣質和亞硝胺等物理和化學刺激,可能改變口腔微生態平衡,發生氧化應激反應激發炎性因子,促使上皮細胞在短時間內凋亡,同時阻止機體清除這些細胞外蛋白質,造成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此外,有毒的檳榔堿還會與亞硝酸鈉反應生成致癌物N-亞硝胺,研究者在嚼檳榔的人唾液中檢測出3種亞硝胺類物質,這些反應都在加速口腔癌前病變和癌癥的發生。因此,即便是將檳榔汁水濃縮做成糖果類檳榔替代品,其檳榔中含有的有害物質仍然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糖果替代,口感味道無法取代
對于將“嚼檳榔”歸為日常習慣的人們來說,他們認為檳榔不僅可以緩解壓力,尤其在熬夜加班時,檳榔可以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且檳榔風味刺激、口感獨特,也由此成為大家“嘴巴有點閑”的頭號選擇。沒事的時候嚼嚼檳榔,久而久之,便成了家常便飯,甚至很多時候成了一種社交媒介,在街頭巷尾和朋友一起嘮嗑的時候來幾口,如同“嗑瓜子”一樣稀松平常。
因此,大家更在意的是嚼檳榔時的口感和嚼勁,而由檳榔濃縮制成的糖果,無法滿足檳榔愛好者們的需求。
科技檳榔,剔除缺點還原嚼勁
近年來,大眾對于檳榔的討論也是愈發激烈,不少人認為檳榔雖有提神醒腦的好處,但其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小覷。為滿足人們對檳榔的要求,以“為年輕人提供健康、好吃、時尚的新食品”為理念的檳果兄弟,在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與嘗試后,利用高硬度食用膠基的耐嚼性還原出檳榔的口感。
但是如前文所說,即便改變檳榔的形態,消除粗纖維對口腔黏膜的傷害,但是檳榔中還含有檳榔堿等有害物質,檳果兄弟研究出的“科技檳榔”是否是“無效的檳榔替代品”呢?
除了改變形態外,檳果兄弟還通過科技手段提取檳榔中的有益成分——多糖多酚,還原出了檳榔的口味,創新性地研究出更加健康的檳酚膠基糖果,又稱“科技檳榔”,成功將檳榔對人體的物理傷害與化學傷害降為零。
檳果兄弟認為,食物沒有絕對的好壞,“科技檳榔”的研究能夠為檳榔愛好者提供一個更健康的選擇,同時也能為想戒檳榔的人群提供一個輕松的方式。目前,天貓檳果兄弟旗艦店正在火熱銷售中,打開天貓搜索“檳果兄弟旗艦店”,檳榔愛好者們還不抓緊時間,搶購這份屬于你的“福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