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成為繼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后的“港股火鍋第三股”?
隨著粵式火鍋品牌撈王的招股書失效,這一重任暫由主營海鮮火鍋的七欣天擔起。今年1月,七欣天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招銀國際、國泰君安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
然而,隨著餐飲企業紛紛掀起上市潮,且七欣天自身仍有美化行業地位、翻臺率偏低、壓榨員工等諸多爭議待解,上市之路又真能順利嗎?
火鍋界第三名副其實嗎?
火鍋在中國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27.9%消費者每周吃火鍋不少于兩次;派系也眾多,可分為川式、粵式和蒙式;競爭可想而知的激烈,2020年約有50萬到60萬家火鍋餐廳。
而七欣天,主打海鮮和火鍋的“一鍋兩吃”吃法,即消費者點餐后先吃到一鍋秘制炒海鮮,吃完后再加入湯底和配菜等變成火鍋,并借此打開了知名度,在招股書“大膽”標榜自己為第一大海鮮餐廳、第三大火鍋餐廳(按2020年收入計算)。此前同樣排隊港股、同樣由弗若斯特·沙利文參與編制的撈王招股書中,也可見到同樣排名。
圖源:七欣天招股書
奇怪的是,在翻閱已上市的的兩家“火鍋股”公告后發現,七欣天卻從未被列入競爭對手之一。以海底撈2018年披露、弗若斯特·沙利文為數據來源的招股書為例,2017年中國火鍋前五大公司中,并沒有任何一家線索指向2009年成立的七欣天。
圖源:海底撈招股書
而在一些較權威且有出處的榜單中,七欣天同樣“無處可尋”。譬如,據艾媒金榜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國火鍋品牌排行Top15》,海底撈、呷哺呷哺穩坐前兩名,曾出現在七欣天招股書里的第5大火鍋餐廳巴奴排名第12,七欣天則未上榜。
圖源:艾媒咨詢
或是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21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2021中國火鍋企業排行榜TOP20企業里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撈王等均現身,卻依舊找不到七欣天身影。
圖源:中國飯店協會、中商產業研究院
可見,占領消費者心智與錢包仍以麻辣口味的川渝火鍋為主力。
由此,引發的疑問是: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區“攻城略地”、主打“海鮮+火鍋”的七欣天,當真能在群雄角逐的火鍋界里排名第三嗎?一位在北京生活10余年的消費者就曾告訴筆者,在來到上海前,她從未聽說過“七欣天”這一火鍋品牌。
七欣天門店分布,圖源:七欣天招股書
其實,“貓膩”之處并不難發現——由弗若斯特沙利文出具的這份《2020中國火鍋餐廳市場領先經營者的排名及市場份額》,統計維度是自營餐廳收入,而一些耳熟能詳的火鍋品牌,諸如劉一手、小龍坎、德莊等大多采用加盟連鎖模式,自然無緣入榜。以小龍坎為例,2018年其擁有600多家門店,其中僅有12家直營店。
翻臺率等指標大幅遜色
那么,篩除大多數加盟火鍋品牌后,七欣天又真的能靠實力殺入前三甲嗎?依舊值得考量。
至少在門店數量、翻臺率、消費者口碑等關鍵指標,七欣天的表現均大幅遜色于海底撈和呷哺呷哺。
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的餐廳數目分別為180家、207家、250家。而截至到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餐廳總數為1597家,呷哺呷哺集團共經營1077間呷哺呷哺品牌餐廳、149間湊湊品牌餐廳。
圖源:七欣天招股書
翻臺率指餐廳一天內每張桌子的平均使用次數。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翻臺率(次/日)分別為2.1、2.1、2.2。而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翻臺率(次/日)分別為5、4.8、3.5、3,呷哺呷哺翻臺率(次/日)分別為2.8、2.4、1.8、2.3。
圖源:七欣天招股書
需要指出的是,NCBD數據顯示,火鍋在2019年的平均翻臺率為2.25,也就是七欣天翻臺率指標甚至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最后,以上述火鍋品牌的上海門店為例,七欣天37家門店在大眾點評的評價分數在3.7分—4.2分之間,而海底撈大多數為4.8分左右,偶有4.2分;呷哺呷哺分布在4.2分—4.5分區間內,湊湊則大多在4.7分;撈王同樣以4.8分居多。此外,七欣天還面臨著價高量少、食材不新鮮、服務差等消費者投訴。
圖源:大眾點評
近年來,不乏有公司為追求上市,在招股書羅列其行業排名和行業數據進行“美化”,要么選擇性排名、要么行業分得相當細,直至其排名靠前為止。七欣天此舉,未免也有幾分通過縮小比較范圍從而“強行提咖”之嫌。
招股書本應具有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及完整性等特點,向公眾展示投資價值,向投資者揭示投資風險。杜絕過度渲染、去掉廣告痕跡,才應該是擬上市公司對投資者負責任的表現。
員工壓榨不斷
隨著“人”的重要性越來越為被重視,如何保障員工福利、提升員工體驗成為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標尺之一。翻閱招股書后發現,七欣天仍存在大量使用外包員工、拖欠社保、拒付工傷賠償等諸多瑕疵。
疫情成為近年來餐飲行業的“黑天鵝”,但七欣天卻仍連年盈利,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凈利潤8115.7萬元、1.72億元、2.59億元,凈利潤率分別達到6.3%、12.1%、17.5%。
圖源:七欣天招股書
需要注意的是,七欣天凈利潤率的突飛猛進,離不開其實施的員工外包策略、壓縮員工成本。
為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靈活性以及精簡雇員結構”,2020年起七欣天與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合作。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分別共有4707名、4279名、5269名員工,其中分別包括4707名、1713名、1834名正式員工,其余皆為外包員工,最近一期外包員工占比達到65.19%。
海底撈、呷哺呷哺未在近期財報中披露外包員工信息,而據撈王招股書,截至2021年8月23日,外包員工數量占比為45.7%。
盡管員工總數不斷攀升,但七欣天的員工成本的收入占比卻一降再降,由2019年的23.9%降至2020年的18.3%,再降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7.2%。據此估算,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每月只需花約3961元就能雇傭一名外包員工為己所用,較正式員工的月薪約8048元削減一半,可謂打得一手好算盤。
圖源:七欣天招股書
靠“壓榨”外包員工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對于正式員工,七欣天在相關待遇上也略顯苛刻。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預計社會保險付款及住房公積金供款總差額分別約為3580萬元、1930萬元、1170萬元。
圖源:七欣天招股書
另據裁判文書網,2013年,七欣天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門店收銀員楊某在下班途中遭遇車禍受傷,即使蘇州市人社局已認定其為工傷,然而七欣天仍多次上訴以“不屬于工傷”為由要求改判,最終被法院判定上訴理由沒有事實依據而被駁回。
此外,天眼查顯示,2016年12月,七欣天義烏一門店因招用勞動者一直未按規定報送招用勞動者的流動人口信息到公安機關,也未同時告知勞動者主動申報居住登記,被義烏市公安局處以罰款一百元的行政處罰。
目前,七欣天官網顯示“維護中”,筆者曾就本文中諸多疑問撥打其披露于官網的聯系電話,接線工作人員稱將告訴領導后聯系。遺憾的是,截至發稿,尚未收到答復。
圖源:七欣天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