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藥王”頭銜的孫飄揚迎來至暗時刻,恒瑞醫藥(600276.SH)的經營業績遠低于市場預期,機構投資者大幅減倉導致其二級市場市值也較年初高點“腰斬”。
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實現營業收入約133億元,繼續保持了兩位數增速,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一反常態,同比增速僅為0.21%,為26.68億元。
分季度看,二季度,公司凈利潤還罕見地出現負增長。
回顧過往經營業績,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凈利潤告別了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
與此同時,二級市場上,8月20日,恒瑞醫藥股價罕見跌停。今年初以來,公司市值累計縮水了超3000億元。
恒瑞醫藥并不回避經營業績變臉,其稱仿制藥是否中標集采均有較大影響,公司下大力氣研發的創新藥,也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不過,孫飄揚依然堅持走創新研發之路。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為25.8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19.41%。
機構調倉高瓴躋身前十
醫藥行業巨變,恒瑞醫藥在二級市場上慘遭殺跌。
8月20日早盤,恒瑞醫藥大幅低開,迅速觸及跌停,10時49分,封死跌停,直至下午收盤,安靜地躺在跌停板上。當日,股價收報48.46元/股,跌幅為9.99%,市值約為3100億元。
當日,成交量達68.58億元,創下近4個月新高。
市值超3000億元的恒瑞醫藥跌停,在A股市場并不多見,在恒瑞醫藥自身的歷史中也極為罕見。
上一次跌停,出現在2015年7月8日。不同的是,上一次,A股市場歷經瘋牛后大幅調整,包括恒瑞醫藥在內的格力電器、長安汽車等藍籌股大規模跌停。
其實,恒瑞醫藥的本次大跌并非沒有征兆。
今年1月8日,恒瑞醫藥股價最高漲至116.87元/股,創下歷史新高。但從次日開始,股價轉入跌勢,持續調整。直至今年8月20日,股價跌停。
年初,恒瑞醫藥市值最高6232億元,如今的市值只有3100億元,整整蒸發了3132億元。
給了恒瑞醫藥股價調整“致命一擊”的是經營業績變臉。
8月19日晚間,恒瑞醫藥發布2021年半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2.98億元,同比增長17.58%,凈利潤26.6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26.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21%、3.31%。
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速僅為0.21%,這是恒瑞醫藥2004年同期以來的新低。此前最低的是2010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速為4.81%。非凈利潤同比增速為個位數,這也是恒瑞醫藥2010年以來的首次。
從單個季度看,今年一二季度,恒瑞醫藥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9.29億元、63.68億元,同比增長25.37%、10.15%,二季度的疲態已顯。相較營業收入,凈利潤表現得更為明顯。其實現的單季凈利潤分別為14.97億元、11.71億元,同比變動13.77%、-13.03%。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4.71億元、11.76億元,同比變動15.27%、-8.56%。
單個季度凈利潤、扣非凈利潤負增長,這也是恒瑞醫藥2011年以來的首次。
此前的10年,無論季度、半年還是年度,公司的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速。
經營業績變臉、股價深度調整,恒瑞醫藥遭受機構拋售。
wind數據顯示,2020年底,142家機構持股恒瑞醫藥,今年一季度末為122家,6月底減少至99家。
備受關注的是,美國大型全球資產管理公司奧本海默基金退出了恒瑞醫藥前十大股東。與之相對的是,高瓴資本則現身前十大股東,以0.63%的持股比位列第十大股東。
高瓴資本是重返恒瑞醫藥,2015年四季度,恒瑞醫藥股價大跌后,高瓴資本悄然進入其前十大股東。
分析人士稱,恒瑞醫藥處于最困難時期,高瓴資本是在抄底。
仿制藥創新藥都承壓
恒瑞醫藥業績10年首次大變臉,源于其兩大制藥板塊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
從營業收入構成看,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創新藥銷售收入為52.07億元,同比增長43.80%,占公司銷售收入的比重為39.15%。以此推算,仿制藥的銷售收入占比在60%左右,仍然是收入的重要來源。
自從2018年實施帶量采購以來,“降價幅度大”對藥企的影響不言而喻。
據披露,2018年以來,恒瑞醫藥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品種,中選價平均降幅72.6%。2020年11月開始執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個藥品,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收入環比下滑57%。
今年6月23日的第五批集采中,碘克沙醇為代表的造影劑首次被納入集采名單。恒瑞醫藥的碘克沙醇(100ml:27g)在集采前剛剛通過一致性評價。不過,作為國內造影劑三巨頭之一的恒瑞醫藥,這一品種并未中標。
對恒瑞醫藥而言,其仿制藥是否進集采,都很為難。進集采,意味著藥品大幅降價,“以量換價”對其并不適合,因為其產品市占率較高,擴大的空間有限。不進集采,勢必會使公司產品喪失市場份額,甚至降低藥品品牌影響力。
仿制藥被大幅降價,創新藥也有難題。
在今年半年報中,恒瑞醫藥提及,國內創新型生物醫藥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研發、人力、生產等各項成本快速上漲,生物醫藥創新面臨嚴峻挑戰。
以恒瑞醫藥的重磅產品PD-1抗腫瘤藥卡瑞利珠單抗為例,截至今年6月,已經獲批了6個適應證,是目前國內獲批適應證最多的PD-1產品,且覆蓋擁有肝癌、食管癌、肺癌、淋巴瘤4大適應證,優勢十分明顯。但是,PD-1產品是競爭激烈的腫瘤藥,國內已經有四款國產的PD-1單抗,包括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恒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
四大國產PD-1在過去多輪國家醫保談判中上演了“降價”大戰,今年初的國家醫保談判中,恒瑞醫藥卡瑞利珠單抗200mg規格從19800/支的原價降低到2928元/支,降幅達到85%。
據披露,恒瑞醫藥主要產品卡瑞利珠單抗自今年3月1日起開始執行醫保談判價格,降幅達85%,由于產品進院難、各地醫保執行時間不一等諸多問題,造成卡瑞利珠單抗銷售收入環比負增長。
“雖然創新藥也面臨同質化下的激烈市場競爭,面臨大幅被降價問題,但未來藥企的利潤主要來源仍將是創新藥,關鍵是藥企要找準差異化。”8月20日晚,一名醫藥流通領域人士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創新藥風險前置、利潤后置,如果能解決市場需求痛點,利潤將十分可觀。
目前,恒瑞醫藥在研項目240多個,23項國際臨床,平均每4天獲得一個批件,公司加速進行創新藥研發。
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研發支出25.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48%,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9.41%。(記者 沈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