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豆制品、干果行業老大鹽津鋪子逐漸被擠出原駛賽道。近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鹽津鋪子第一大產品品類已經發生改變,由過去的蜜餞干果、豆干制品,變成現在的烘焙業務。這也被業界認為是,鹽津鋪子被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品牌超過后,釋放出在原有市場競爭難有優勢情況下,想要在烘焙市場尋求增量的信號。
鹽津鋪子的營收結構正在發生改變。根據鹽津鋪子財報,目前,烘焙業務已經取代干果、豆制品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2020年上半年,烘焙業務營收占比達到32.21%,休閑豆制品魚糜制品收入占比達14.83%,休閑豆制品豆干類營收占比達到10.41%,干果類、蜜餞炒貨產品分別占總營收的9.45%、6.73%。
成立于2005年的鹽津鋪子可以稱得上是休閑食品行業的“老大哥”。發展初期,鹽津鋪子以蜜餞類產品起家,隨后依靠豆制品擴大規模。數據顯示,2013年,豆制品成為鹽津鋪子營收占比最高的產品,達到32.18%;蜜餞營收為1.14億元,占總營收比重25.21%;炒貨、素食、其他分別占總營收的11%、10.32%、2.36%。
2016年,鹽津鋪子大單品戰略初具成效,豆制品營收占比超過50%,蜜餞、肉制品、炒貨、素食分別占總營收的14.35%、12.61%、10.42%、7.8%。
或許是看到烘焙市場的前景,2018年,鹽津鋪子開始重點發力短保烘焙市場,推出58天保質期吐司面包等系列產品。 烘焙行業規模在2009-2019年十年間的復合增速為12.3%,正處于快速擴張階段;同時,我國居民烘焙產品的消費量對比美、日等國規模較小,并且市場集中度較低,長期來看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伴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爭食市場份額。據Euromonitor 數據,2018年,曼可頓、好麗友、面包新語、山崎面包、賓堡在中國地區烘焙食品營業收入分別約為8億元、20億元、12億元、1.2億元、5億元。而本土品牌桃李面包、達利食品2018年烘焙食品的收入已分別達到48億元、62.5億元。
但這也意味著,短保烘焙行業競爭較為激烈,達利園、桃李面包等企業牢牢占據市場份額。此外,包括三只松鼠等在內的眾多品牌也在涉足烘焙市場,鹽津鋪子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鹽津鋪子進入烘焙行業的背后是干果市場競爭難存優勢的無奈之舉。進入烘焙行業,除了要面對老對手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的競爭,同時還要與達利園、桃李面包等對手進行較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鹽津鋪子的發展壓力。未來,鹽津鋪子還需要規劃好發展路線,建立起深度的供應鏈模式和分銷網絡。”戰略定位專家、上海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稱。
此外,錯失線上紅利也被業內認為是鹽津鋪子掉隊的原因之一。目前,鹽津鋪子線下渠道營收占比仍超過80%。
在快消品零售專家鮑躍忠看來,目前,鹽津鋪子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依賴線下,而完成全渠道轉型,是鹽津鋪子需要迫切完成的轉變。
對于未來發展規劃,北京商報記者聯系采訪了鹽津鋪子,但截至發稿,對方并未予以回復。(錢瑜)
關鍵詞: 鹽津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