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李安對高幀率電影的一次實驗,那么《雙子殺手》無疑是一場豪賭。而這場豪賭,押上的不止是李安從影30年來積攢的聲譽,還有好萊塢片商對他的投資信心。
從商業角度來看,《雙子殺手》無疑是一場慘敗。北美市場遇冷,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上映四天也只斬獲1.6億元,可以預見,該片1.38億美元的制作成本注定覆水難收。但從技術角度來看,它確實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觀影體驗,也給電影的未來打開了一扇窗。
目前,《雙子殺手》遭到的質疑主要集中在故事上。一個金牌特工在退休之際遭遇組織追殺,類似的故事相信影迷們早已看得爛熟。若論緊湊凌厲,它顯然不如《諜影重重》。即便加入克隆人這樣的科幻元素,也遠不如30多年前《銀翼殺手》探討得深刻。然而,這些連普通觀眾都一目了然的問題,李安難道看不出來?
答案很簡單,李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坦承自己對這個故事也不是百分百滿意。真正讓他對《雙子殺手》感興趣的是,這個劇本是一個非常好的“小白鼠”,一方面可以嘗試“數碼造人”,完成《少年派》“數碼造虎”后一個更高的技術追求;另一方面,李安就要用動作片的類型再試一次,讓觀眾真切地看到高幀率所帶來的視覺沖擊。
筆者看的版本是120幀/4K/3D“頂配版”,真切地感到了肉眼可見的區別。無論是火車高速通過狙擊槍瞄準鏡的畫面,還是威爾·史密斯在摩托車追逐戲中的主觀鏡頭,都是以往24幀電影無法提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高清的夜景戲和充滿質感的水下鏡頭,以及片尾不再需要慢鏡頭的“子彈時間”,確實給人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另外,高幀率3D拍攝所展示的信息量是普通電影的數倍,以往焦點之外被模糊掉的前景、背景全都清晰可辨,這也極其挑戰觀眾的觀影習慣。
但李安的野心并不僅僅在于展示新技術的可能性,能讓他頂著巨大壓力在好萊塢“孤身奮戰”的動力,是一個美麗的電影新世界的召喚,也就是說,未來電影的樣貌將可能由此徹底改變。
回顧影史,上一部用技術改變電影的案例是《阿凡達》,事實上,那也是一部形式大于內容的作品,但關鍵是,它的形式登峰造極,讓全球觀眾沉醉其中,這才引發了3D電影的浪潮。而《雙子殺手》的故事平庸,形式上又沒能帶給觀眾充滿顛覆感的強烈刺激,自然也就難以承載李安改變電影樣貌的野心。試想一下,如果是在《少年派》時李安推出這一新技術,所帶來的興奮感可能就會成倍放大。
有人說,李安這次失手了,但在我看來,他已經完成了自己在這一階段想要做的技術實驗。只不過,在巨大的商業挫敗后,李安在好萊塢恐怕很難繼續一意孤行地探索下去。不過不用擔心,中國資本已經在這次《雙子殺手》的發行投資上釋放出了誠意,而中國觀眾更是已經開始期待他正在籌備的華語新片了。至于高幀率電影的未來,誰也無法現在就作出論斷,與其一味唱衰,我倒是更期待看到,李安的新實驗能讓我們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