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徐州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創排的音樂劇《淮海兒女》7月27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文化和旅游局相關領導,文化部“千人計劃”班的學員以及其他觀眾集體觀看了這場演出。豐富的音樂曲調、動感十足的舞蹈畫面、影像與舞臺的無縫連接,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視聽盛宴。一個半小時的演出,氣勢磅礴、高潮頻出、掌聲不斷。
音樂劇《淮海兒女》演出劇照
1948年的冬天,一場以少勝多的光輝戰役,發生在徐州這片熱土上,使徐州這個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達到了歷史的峰巔。從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共66天,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政治命運。據統計,在淮海戰役中,共出動民工543萬人;籌運糧食9.6億斤;擔架20.6萬副;大小推車881000輛;挑子305000副;船只8539條;汽車257輛。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支前的偉大壯舉!淮海兒女更是作出了巨大犧牲,是他們用生命書寫了中國革命戰爭中魅麗的篇章!陳毅同志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如今的淮海大地一派繁榮和平的景象。我們不能忘記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不能忘懷為了我們今天幸福生活而為之奮斗、甚至貢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們!不能忘記為淮海戰役勝利而英勇支前、流血犧牲的淮海兒女!
為了這不能忘卻的紀念,徐州市演藝集團歌舞劇院的文藝工作者們,懷著敬仰的心情學習、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排演了這部反映淮海戰役百萬支前民工生動感人故事的音樂劇《淮海兒女》。
音樂劇《淮海兒女》演出劇照
以往寫淮海戰役主題作品,都離不開描寫國共戰爭,描寫兩軍斗智斗勇等。而音樂劇《淮海兒女》則另辟蹊徑,將描繪視角放在大后方的支前民眾。全劇共分為“呼喚“”籌糧“”護糧“”勝戰”四幕,以支前隊長劉大爺一家為主線,著力描寫普通支前民眾無私奉獻精神。
值得稱贊的是,該劇在藝術形式上取得了較大突破,融音樂、舞蹈、詩歌、影像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舞臺畫面,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觀劇體驗。其音樂元素豐富,有民族、通俗、美聲甚至曲藝(徐州琴書),鏗鏘頓挫,優美動聽,會讓觀眾不自己地跟著人物一起哼唱。舞蹈場面的鋪排上,如“運糧”“舂米”“烙餅”“蒸大饃”“搭人橋”等,都是對生活化動作進行了高度提煉和美化,營造了一幕幕令人難忘的舞臺畫面。影像資料與舞臺表演相結合,在歷史真實與舞臺表演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仿佛令人身臨其境。導演營造了多重舞臺空間,現代與過去,回憶與現實,有時甚至是四重空間同時呈現在舞臺之上。同時,運用軍旅畫家巧妙地串聯其過去與現在,實現了隔空對唱。這些處理都顯示出這部劇作獨特的藝術品質。
音樂劇《淮海兒女》演出劇照
徐州市歌舞劇院建于1971年1月,曾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被江蘇省文化廳評為“藝術創作工作先進單位”,被徐州市委宣傳部評為“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轉企改制后,劇院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指導下不斷開拓創新,廣泛吸收專業創作人才,逐漸形成以舞劇、音樂劇、兒童劇、曲藝及綜藝節目為主的演藝特色,是江蘇省演藝系統的主力軍。多年來,劇院堅持“先進文化走出去”戰略,先后赴奧地利、法國、韓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澳門、香港等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與合作,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