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北京邊檢就此前曾軼可稱遭首都機場工作人員刁難一事發布通報。通報中稱,曾某某不服從檢查并兩次近距離對民警拍照,干擾執法。隨后,國家移民管理局轉發通報并發聲。目前,曾軼可已在微博中道歉。
牽涉到明星的事,總是格外引發關注。此事在曾軼可未發微博“維權”前,其實是很常見的一次糾紛,且最初邊檢直接批評教育后放行,也說明問題已經處理好。不想曾軼可對邊檢執法人員的態度不滿,直接將事件“捅”到了微博。
就此,事情便發酵到多個層面。一來,曾軼可在未通過其他正常投訴渠道反映的情況下,貿然將事情掛到微博,鑒于其公眾人物身份,有失妥當;二來,曾軼可在邊檢的反應,是否是過激,或者說被指控刁難的邊檢執法人員的相關行為是否符合規范?關于這一點,目前邊檢通告已經作出說明,曾軼可也已道歉,似乎爭議已經停息。但公眾心中的疑問仍在——兩邊存在一定出入的說法,是不是真得只是曾個人的一時“情緒化”?
再者,在邊檢拍照,事后還曝光邊檢工作人員的信息,是否合規?關于這一點其實也有爭議。比如,拍照的場地到底是在邊檢通道上還是在通道之外,性質或有不同;而公開邊檢執法人員個人信息到底該如何定性?這些其實都需要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說法。
從目前的發展結果來看,此事可以說是一個“維權”反被打臉的事。就曾軼可作為公眾人物的身份而言,輿論要求她作出正面示范,是很正常的期待。公眾人物的行為表現被放大,也是難免的。事實上,經此一役,無論執法部門是否繼續追求曾的責任,其公眾形象受到影響已是板上釘釘。
聯系到此前也有類似的明星案例,不少圍觀網友自然將此事延伸到明星群體的素養問題。這些年,自帶人設光環的明星因為生活中的“另一面”被曝光而遭遇星途滑鐵盧的現象時有出現。在這個意義上,部分網友的嘲諷,未嘗不能被看作是明星素養養成的一種倒逼。
不過,在一些具體事件中,公眾對于明星個人的期待是一回事,如何理性對待他們在事件中所承擔的責任又是另一回事。比如,此事中不少網友強調明星不該有特權,但退一步講,若邊檢民警真存在執法尺度上的問題,明星作為普通公民,也應該有權利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不能因為是明星,就一概認定“維權”是耍大牌、特權意識作祟。
事實上,如果只盯著明星的身份,而忽視其中具體的細節和爭議,反倒容易導致事件的注意力失焦。畢竟,公眾關注這樣的事,要求明星做好表率,實際上是希望邊檢規則得到更多普及,也希望邊檢的執法規則能夠更透明、公正,根本目的并非是為了嚴懲某個人。
更要看到,輿論的“不放過”,過于放大明星身份,很可能令事件的處理走向非理性的一面。一方面,輿論的過度施壓可能引發不必要的公權力介入,導致類似事件的處置尺度被模糊化;另一方面,明星在公共場合的表現應該得體,但不應該形成一種“槍打出頭鳥”的效應。
說到底,此事不僅關乎一位明星的“維權”尺度,也涉及到執法規則的公平和透明問題,而后一方面更關系到公共利益。厘清這一點,此事更應該被當作一次普法的契機,而不是對明星個人的“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