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電影從業者來說,無異于冰火兩重天,火爆的春節檔,斷崖式下滑的國慶檔,波及全行業的稅改。對電影公司更是如此。
1月23日晚間,華誼兄弟發布公告稱,公司與阿里影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時,為公司實際經營需要,擬向阿里影業申請人民幣7億元借款,借款期限為五年。華誼兄弟流動性困局背后,是行業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產業政策調控風險有所增加。
另一家上市公司——光線傳媒則靠著出售新麗傳媒,換來業績大增;IPO加速期的貓眼,成為新一輪業績推動器。規模相對較小的北京文化,靠著爆款《我不是藥神》,延續高增速。
“對上市公司來說,受行業影響相對較小,我們還算過得去。對未來也累積了不少項目。”1月24日,有電影上市公司中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此外,另有影視上市公司高層向記者坦承,上市公司本身資金流影響有限,但依舊處在出清期,有部分受到項目合作方撤資影響。“我們也在主動調整節奏,資金面上沒問題。”他說。
中小公司就沒這么幸運了。2018年末,有知名文藝片導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由于資方跑路,他的片子曾面臨停機局面,最終,由互聯網公司接盤。
辭舊迎新中,多重遭遇下的電影公司們,迎來了最擁擠春節檔。
行業整頓進行時
影視行業的動蕩,很大程度上源自政策轉向。
2018年下半年,影視行業政策趨嚴,稅收監管和演藝明星限薪政策密集出臺。6月,中宣部等六部門發布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由此開啟影視行業整頓和洗牌。
1月22日,新華社援引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消息稱,截至2018年底,規范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自查申報稅款117.47億元,已入庫115.53億元。目前自查自糾階段已經結束,規范工作轉入督促糾正階段。此前,有知名導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已完成補稅,目前正常工作中。“現已正常工作,我們不算重災區,因為算法不同的原因,確實又繳納了不少稅款。”他說。
監管政策短期變化的更直接影響是,行業不確定性增強,高成本、大制作商業片開機數量減少。查賬征收、稅收優惠取消使影視工作室稅率大幅提升,演員、導演和編劇等從業人員增加的稅收成本部分地轉嫁給影視投資人。同時,行業投資的不確定性,也使得影視投資進一步萎縮。
據恒大研究院數據,2018年7、8月僅有二三十個劇組開拍 (去年同期達六七十個);同年9、10月出現回暖跡象,但仍少于往年同期。電影從拍攝到上映周期通常為1-2年,預計 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商業片供給不足,全國票房或將承壓。
“不投內容,只看渠道”
行業變局對電影公司造成直接影響。據中誠信國際評級報告,截至 2018年3月末,華誼兄弟總債務和短期債務分別為72.00億元和45.79億元。
華誼兄弟現金流緊張,很大程度上來自數次收購。其分別于2015 年10月和11月以人民幣7.56億元和人民幣10.5億元收購浙江東陽浩瀚的股東藝人以及藝人經紀管理人(藝人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合計持有的東陽浩瀚70%股權,和浙江東陽美拉的股東馮小剛和陸國強合計持有的東陽美拉 70%股權。前述收購雖有業績承諾,但高價藝人正是本輪政策重點打擊方向。
相對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投資路顯得順暢。3月,光線傳媒公告稱,以33.17億元對價將持有的新麗傳媒27.642%股份出售給林芝騰訊,本次交易后,光線傳媒將不再持有新麗傳媒的股份。此前,光線傳媒以自有資金8.2926億元受讓新麗傳媒股權。
“很多人說光線靠投資掙錢,但這也確實是其競爭力之一,光線的優勢是,比較穩健的團隊,和相對扁平化風格,不太追求時下熱度,這是其優勢。”有觀察人士如此評價光線在行業寒冬中的業績。
作為行業頂尖的上市公司,過冬存在優勢,但依舊面臨估值斷崖式下跌的現狀。據Wind統計,電影行業PE由2010年的148.6倍高位跌至2018年年末的13.81倍,相當慘淡。
對此,國信證券傳媒首席分析師張衡向記者分析,2013年(又一估值高點)左右,獲益院線增長紅利,電影市場確實蓬勃過一段時間,但目前,票房增長在放緩,電影內容行業本身不確定性以及各家上市公司累積的商譽風險,均讓市場卻步。
“我們現在不投內容,只看渠道。內容投資風險過大。”1月24日,有投資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加速出清
風雨交加中迎來新一輪春節檔。2019年春節檔定檔影片數高達11部,而去年僅為9部。
1月24日下午,淘票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大年初一預售已過2億,處于預售第一梯隊的影片有《瘋狂的外星人》5060萬,《飛馳人生》4870萬,據預測,前述影片首日票房有可能在3億以上,已經具備了沖擊總票房30億的先天優勢。處于第二梯隊的《新喜劇之王》,預售上升至3975萬,《流浪地球》預售有2212萬。動畫片《小豬佩奇過大年》目前達800萬。《情圣2》緊急撤檔后,釋放出了不少場次。
對于春節檔本身,亦存在不同預期。國信證券研報認為,隨著票房下沉趨于停滯,對春節檔票房或將產生一定抑制作用,疊加去年春節檔高基數,預計今年春節檔票房市場再現高增長可能性較小。
關于春節檔對于上市公司的影響,前述中層表示,業績意義更重要。“如果主投片子大爆,對于當年業績是大利好,指標意義不太明顯。”他說。
長期看,對電影公司們至關重要的票房市場,樂觀、悲觀情緒均存,但普遍看法是,將保持增長。“基本面還是好的,主要還是內容荒。”1月24日,有院線高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同時,多位影視公司人士表示,從內容端,“加速出清”成為主旋律。
長期起伏的內容市場,對資本來說顯得危險。上市公司也在謀新路。有電影公司人士就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其公司正在預備轉型文旅地產,而華誼兄弟也在實景娛樂方面布局頗多。萬達電影的選擇,則是收購萬達影業,布局全產業鏈。
另一邊廂,擁有流量、資金優勢的互聯網巨頭,亦成為拉攏重點。騰訊、阿里均為華誼兄弟股東,阿里在光線傳媒擁有第二大股東席位。2018年2月,阿里、文投控股入股萬達電影。如何在巨頭間保持獨立性,成為電影公司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對此,張衡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單一內容公司,確實需要融入巨頭生態,但是否具有獨立性,還是要看公司自身基本面。“消失、融入、保持獨立,都有可能。”他說。
樂觀聲音尚存。“我們也有自己的生態和流量入口,和互聯網公司會保持平衡,不存在誰吃掉誰的問題。”此前,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