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桂兵(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從深圳到紅河,從北京到南京,從傳統文化到新農村建設,從孩子成長的淚水到父母理解的笑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少兒頻道近期推出的大型家庭教育節目《小鬼當家》,用10集節目、10個不同的家庭,為所有的父母與孩子打造了生活的重要一課。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只有家庭健康和諧,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而這其中,家庭教育不容小覷。《小鬼當家》正是把隱藏在家庭教育中的代際關系、消費觀念、溝通障礙等矛盾及問題,從生活推向熒屏,引起全社會共鳴的范本。節目從全國范圍內選取10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10位12—16歲的孩子,讓孩子做“家長”掌管一個月的生活開銷來體驗當家,鏡頭里充分展現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的觀念沖突、思想碰撞、相處方式、情感交流等。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家庭中的代際關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城市家庭中,一家人圍著孩子轉,孩子或多或少地會比較自我;農村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時光伴隨著孤獨與思念,或被嚴重忽略或被老人溺愛;跟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有時電腦比媽親……如何處理好這種代際關系,如何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科學有益的溝通,這關乎一代人的成長。
節目的“可貴”之處在于換位思考,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父母自己卻從不看這面鏡子,孩子也意識不到自己身后的影子,各自在屬于自己的時代軌跡中思考,總是感嘆不被理解,卻從未想過去主動了解。《小鬼當家》讓代際關系和家庭親子教育走入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領域,采用體驗式教育與范例式教育相結合,避免一味說教,讓觀賞者產生共鳴,感同身受。很多觀看完節目的孩子和家長都流下眼淚,孩子在節目中聽到了自己的心聲,父母在節目中看到了自己的煩惱,每一方都有很多話想說,而節目恰到好處地說到了他們的心坎里。不批判、不說教,用平等的視角冷靜觀察代際關系、客觀展示觀念碰撞,讓父母與孩子在平等的語境中建立溝通。《小鬼當家》節目中特別安排的心理專家、教育專家,不僅診斷,還要開藥,不只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還要找到病源的根本所在。
《小鬼當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將改革開放40年、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傳統文化、家風傳承等時代背景融入節目,展現全國各個地域的風貌人情、風俗習慣,讓每一個家庭的特色不僅與時代息息相關,還與地域相連,而且也精準地反應了這個時代家庭教育和代際關系中的實際現狀。同時,也不忽略單親家庭、二胎矛盾、隔代教育等家庭關系中的普遍問題,既有宏觀又有微觀,既有時代背景又有普遍現象。
紀實跟拍,隱蔽拍攝,背對背采訪,《小鬼當家》所使用的這些拍攝技巧讓父母與孩子在角色互換后,將各自的行為方式、所思所想盡可能地展現在鏡頭前面,真實、客觀,既有真情實感的流露,又有叛逆性格的爆發,還有觀念沖突的碰撞,更有美好善良的表達。《小鬼當家》深入到尋常百姓家庭,將鏡頭對準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把家庭教育和代際關系用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既有對家庭建設的思考,又搭建了代際溝通、情感交流、良好家風傳承的平臺,可謂是主流媒體社會責任的生動實踐。
關鍵詞: 小鬼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