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奇特夸張、節奏強烈、簡約古樸、稚拙粗獷……馬孔德雕塑因這些藝術特色被世人譽為“黑非洲的精靈”。
“馬孔德”在斯瓦希里語中意為“田園”,是東非的一個班圖部族。馬孔德人主要生活在坦桑尼亞東南部和莫桑比克東北部交界的魯伏馬河畔。在他們居住的地方,生長著一種名貴而稀有的樹木——烏木,其邊皮呈黃白色,蕊材為紫紅色或烏黑色,木質堅硬,肌理細膩、耐磨、防蛀,經打磨后光滑而明亮,大自然為馬孔德人提供了天然的雕刻木材。數百年前,馬孔德雕塑隨著民間習俗而出現——馬孔德人每年在各種慶典活動中大量使用雕塑品,如婚禮、葬禮、豐慶、祭奠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成就了馬孔德人的雕塑藝術。
馬孔德人在非洲屬于小民族,卻是全世界最有藝術天分的部族之一。“男人從雕”是馬孔德人的傳統,雕刻是他們血液里流淌出來的藝術。一位叫尤瑟夫的藝人幽默而自豪地對筆者說:“我們的祖先是銜著雕刻刀降生的”。尤瑟夫從四歲開始拜師學藝,至今已有30多年的藝齡。他在雕刻時不用圖紙設計,直接在木頭上刀砍斧鑿,隨機而變,最終完成的雕刻作品卻都是形態各異,惟妙惟肖。但是,馬孔德人擅長雕刻,卻不太懂經營,木雕市場一般都是前店后廠的傳統模式。在后廠經常能看到馬孔德藝人席地而坐,埋頭創作。其雕刻工具非常簡單,包括斧頭、鑿子、刮刀、鋸、鏟、銼、鉆等。而在前店經營的人往往是另一個民族——查加人。
馬孔德雕刻主要有西泰尼形、家族樹形、旅游品和云形四種類型。
西泰尼在斯瓦希里語中意為“想象中的精靈或神靈”。這種神像雕刻抽象、怪誕、夸張、奇妙多樣,給人以豐富的想象。據說,畢加索創作《格爾尼卡》作品時便是從西泰尼雕刻中獲得的靈感。這類雕刻作品是馬孔德藝術中價值最高的,它最能體現作者的藝術風格和內心的意志愿望。這類作品在世界各大藝術館、博物館均有收藏。馬孔德人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神話故事,他們對人生、自然的獨特見解和感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家族樹形,也叫烏賈馬,烏賈馬在斯瓦希里語中是農業合作社的意思。英文中一般把它譯為“家族精神”或“友愛精神”。這類雕刻通常是把一個家族或者整個部落的人物形象以疊堆的形式、采用鏤空的雕刻手法雕刻在一段木頭上,以此展現他們勞動或生活的場景。人物可以是幾個、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每個人物彼此相連。長者一般在最下面,意寓支撐后代,中間的人物通常是被孩子們圍繞著的母親形象。這種群雕被形象地稱之為“家族樹”或“生命樹”,表達了家族世代傳承能像大樹一樣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群雕最能體現非洲傳統社會中人們之間的緊密關系,他們注重親情、富有家庭觀念、崇尚團結精神。
旅游品的雕塑題材主要是馬賽民族(居住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之間的一個游牧民族)的人物或動物,比如長頸鹿、獅子、河馬等。這種雕刻一般采用精細的寫實手法,將木質材料雕刻、打磨后,再涂上一層蠟,然后進行拋光。這類工藝品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云形雕刻則有著更浪漫的意味,雕塑家們在進行創作之前,習慣于抬頭觀看天空中的云卷云舒,以獲得剎那間的靈感。一位云形雕刻家說,他自幼學習馬孔德雕刻藝術,學會了觀云景、激發靈感進行創作,他的靈感總是來自天空中的云彩,這是馬孔德人的一大發明。馬孔德云形雕刻造型優雅,線條流暢,非常適合作為家居裝飾。
馬孔德木雕充滿激情、自由奔放,它以豐富的想象力、獨特的藝術風格傳播著非洲獨特的藝術文化和精神世界,獲得了世界各國藝術界推崇和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