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古本昆劇《紅樓夢傳奇》在蘇州大學舉行首次公演,這也是100多年來這部昆劇經典之作首次在舞臺重現。當晚,很多學生和市民席地而坐,陶醉在寶黛葬花、聽雨的吟唱里。
《紅樓夢傳奇》的前世今生
1791年,曹雪芹的《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問世,仲振奎在京城“得《紅樓夢》于枕上讀之,哀寶玉之癡心,傷黛玉、晴雯之薄命,惡寶釵、襲人之陰險,而喜其書之纏綿悱惻有手揮目送之妙也”,最早洞見《紅樓夢》的偉大藝術價值。仲振奎將其全貌轉化為可在戲臺上唱念做打的昆曲傳奇,一年后寫下了《葬花》一折,后又改編并親自譜曲成《紅樓夢傳奇》五十六折,并很快為優伶所采,粉墨登場,首演于揚州。
仲振奎的《紅樓夢傳奇》問世之際,恰處在花雅爭勝的關鍵時期。雅部昆曲演出陣地在逐漸萎縮,一部五十六出的鴻篇巨制,在當時已難以找到全本演出的舞臺了,反而成就了其中一些經典折子戲的流傳。《集成曲譜》即收有仲氏《紅樓夢傳奇》的四折,為《葬花》《扇笑》《聽雨》《補裘》。之后又出現多種《紅樓夢》戲曲改編本,但在劇壇盛演不衰的仍是仲氏《紅樓夢傳奇》。后來隨著民國昆曲的衰落,《紅樓夢傳奇》逐漸淡出了觀眾的視線,但仲振奎的改編走向,一直影響到近代紅樓戲的表現形式。
就劇本而言,《紅樓夢傳奇》頗具藝術感染力。仲振奎提煉出了“悲金悼玉”的主線,強化了小說的抒情性與劇中人物情感,在昆劇中保留了曹雪芹筆下豐富的人情世態、生活細節,一層一層展露人物內心世界。同時,作為與曹雪芹同時代的人,仲振奎對大家庭里交錯的人際關系、生活風貌有著更真切的感受,這也成為許多現代紅樓劇本無法比擬的優勢所在。
就譜曲而言,仲振奎精通音律,按譜填詞,熟諳曲牌,情真意切,形象動人,而曲詞未達之處又能以恰當的道白彌補,使得劇作完整而不顯得局促,雅俗共賞。《紅樓夢傳奇》曾被評價為“譜曲得風氣之先”,在其南北曲套曲的運用中可見一二。比如在《葬花》中黛玉出場時所奏的《越調斗鵪鶉》一曲,便運用了清新明快的北曲,“然聽其哀感頑艷,凄惻酸楚,雖少纏綿之致,殊有悲涼之慨”,既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也為聽慣了《牡丹亭》等溫婉綿長的南曲的觀眾帶來一番新鮮的聽覺體驗。
此次的昆劇演出便取仲振奎《紅樓夢傳奇》的《葬花》《聽雨》與清代吳鎬所作《紅樓夢散套》的《焚稿》《訴愁》,合為四折,仍名為《紅樓夢傳奇》。
重現古劇原貌、古曲本色
把百年前已經躺在圖書館內的文字資料重新搬上舞臺,向現代人重現古劇原貌、古曲本色,對蘇州昆曲傳習所的新老藝術家們來說,是傾全力無回報也要堅持做好的使命。正如蘇州昆劇傳習所副所長、《紅樓夢傳奇》導演薛年椿所說:“我們要守住昆曲的魂。”
雖然《紅樓夢傳奇》古本中已有唱詞和旋律,但昆曲“唱念做打”中的“做”,即全部舞蹈化的形體動作,仍需要重新設計和揣摩。薛年椿和所有演員每排好一出戲,就請來“繼”“承”“弘”三代傳字輩演員前來觀看指導,再一次次打磨和修改。“我們僅用簡單的一桌兩椅,不去借助華麗的舞美燈光,還原最傳統、最本真的昆曲形態,以演員的表演藝術為中心,依靠演員的表演把觀眾帶入情景之中。”“傳承”是本次演出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
“《紅樓夢》具有極高的文學性,選擇排演這出戲,也是為了培養具備學術性和專業性的昆劇演員。”92歲高齡的《紅樓夢傳奇》藝術總監顧篤璜是蘇州昆劇傳習所的領軍人。1981年,正是在他的倡導下重建了昆劇傳習所,在這個臥虎藏龍的民間社團里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昆劇傳字輩演員。
早在2003年,顧篤璜在執導《長生殿》時,就曾經找演員排了兩場《紅樓夢傳奇》,后來兩出戲無法同時兼顧,只好作罷。直到今年年初,從演員到導演一切就位,昆劇《紅樓夢傳奇》被正式提上了日程,而這部戲有一處最為打動人,戲臺上是年輕的面龐,臺下伴奏的演奏家包括導演,卻都是已經退休的昆劇老藝術家們,花甲之年仍不減對昆劇藝術的熱愛和追求,恪守專業精神,懷揣飽滿的激情,為青年演員們保駕護航。
《紅樓夢傳奇》的四折戲中共有寶玉、黛玉、紫鵑、李紈四個角色,8個月來寒來暑往,幾位青年演員在自身的演職工作中,堅持抽出半天時間參與排練,并在江蘇省昆劇研究會副會長朱棟霖、中央美院教授董梅的指導下鉆研學習劇本。顧篤璜的女兒顧其正披星戴月親手制作桌椅道具,劇中的戲服根據人物性格由蘇州鎮湖的繡娘定制。
四折戲70支曲,使用67支不同曲牌,還是仲振奎、吳鎬兩位劇作家自訂曲譜,用豐富多彩的曲牌完成寶黛的音樂形象,而當晚串演的四位青年演員唱來聲情并茂,哀傷處臺下不少女學生紛紛落淚。
在首場演出之后,《紅樓夢傳奇》將于10月14日在第七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再度亮相,這四折戲中的寶黛情長將感染更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