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日前,知名導演郭靖宇公開聲討電視收視率造假,使收視率造假這一陳年痼疾再次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隨即表態稱,已經“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也發表聲明稱反對收視率造假。
收視率造假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長時間以來,許多制片方都反映存在“以推廣費換取收視率”。2016年,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發布公開聲明稱,目前購買收視率的價格已攀升至每集30萬至50萬元。2010年,《人民日報》就連發4篇報道,不點名指出“某省級衛視收視率異常波動”“某衛視在其省會城市,黃金時段收視率遠遠超過其他衛視,甚至達到2.6倍有余”等。隨后,負責統計工作的索福瑞召開說明會,主動曝光了不法分子獲取樣本用戶信息的手段,即通過“跟蹤”“竊聽”“行賄”等,獲知并收買樣本用戶。【詳細】
其實,這不過是數據造假的冰山一角。電影票房造假、地方GDP注水、購物網站刷好評率、微博微信買粉絲數點擊量、選秀節目雇用團隊拉票……唯播放量論、唯數據論的浮躁風氣日盛,讓本該靠數據說話的領域,卻成了數據造假的重災區。【詳細】
治理整頓收視率造假,意味著巨大的利益調整
收視率造假,觀眾被愚弄,“良心劇”遭打壓,正義片商被“割肉”,后來購片的電視臺被坑,國有資產遭受流失,整個影視節目制作播出市場被搞得烏煙瘴氣。從中獲利的只有那些弄虛作假、操縱收視率的利益鏈條上的流量炒家、無良片商和電視臺的腐敗分子。【詳細】
收視率造假背后的利益有多大?按照郭靖宇透露,一部80集的電視劇,購買假收視率的要價高達每集90萬元、總計7200萬元。一些業內人士則透露,目前全行業每年購買假收視率的成本高達40多億元。再往外圍擴散,收視率還直接影響到電視臺的廣告收入、主創人員的人氣和身價、播出平臺(電視臺等)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估值,涉及的利益規模十分龐大。
治理整頓收視率造假,意味著巨大的利益調整,以及既有利益格局的解構和洗牌。這不但需要堅定的決心,還需要監管部門強有力的介入。【詳細】
須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當然,收視率造假獲得巨大的尋租空間,也從側面折射出電視行業“收視率中心”的弊病。如果能夠建立起更加多元、更具彈性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就有望終結收視率對于電視內容“評判一切價值”的不正當權力。【詳細】
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電視逐步數字化、網絡化,收視率統計機構應當及時優化、更新統計方法,例如利用雙向互動機頂盒收集用戶觀看信息。相關機構還應豐富收視率統計的信息量,比如可將點播數據、時移觀看數據納入收視率統計范疇。收視率統計機構也要善用大數據工具,大數據不僅可以幫助監測、甄別收視率造假行為,還能預測收視率趨勢,更好地為電視廣告商、制作人服務。【詳細】
當然,完善法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收視率造假嚴重損害社會風氣,影響產業健康發展,應該完善有關法律制度,針對收視率造假行為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法律。【詳細】
微言大義:
@七七哩哩_ :支持!!!別讓好劇埋沒了,也別讓爛劇盛行!!
@xinsjk23:感謝這些敢站出來說事的人!
@神經熊:最好不要不了了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在看電視劇方面,流行著一個鄙視鏈,看美劇的看不起看韓劇的,看韓劇的看不起看國產劇的。而我們的一些國產劇,粗制濫造,收視率卻很高,是我們的觀眾審美不行嗎?不全是,有些完全是虛假數據。長期以來,收視率造假成為心照不宣的秘密,宛如一顆“毒瘤”,危害行業生態。事實上,這顆“毒瘤”早該摘了,但這條利益鏈上綁架了太多人,所以,還要動真格,下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