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全國首檔精準扶貧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圓滿收官。通過節目組與公益大使的共同努力,不但為六個扶貧村落創造1460萬市場銷售額,更為地區產業發展和村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期節目,六站公益大使就攜扶貧勵志人物來到現場,分享了扶貧行動中許多臺前幕后的感人故事。節目在精準扶貧上取得的優異成效,獲得了業內外人士的高度好評,豆瓣評分達8.0分,為媒體行業踐行精準扶貧做出了良好示范。
從關中寒冬里的迎風踏雪,到云南山間的艱難跋涉;從嶺南梯田上的默默耕耘,到貴北蜂谷中的細心探尋;從京北燕山下的縱情急馳,到青藏高原上的放聲歌唱,百日的扶貧工作里,《我們在心動》節目組跨越萬里走過六站。在此過程中,節目組以媒體傳播為基礎,聯合多方資源渠道,通過深入實地考察、分類施策的方法幫助貧困地區打通產業鏈,助力地方脫貧,僅僅六場訂貨會的扶貧金額就已經高達1460萬。節目現場,村民代表說的最多的就是感謝“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來買我們的產品,這都得益于你們的到來。”
其中,節目組與公益大使在六站扶貧工作中深刻展示了精準扶貧的力量所在:從劉卓村400年手工掛面帶動村經濟,馬鹿寨實現精神脫貧,整合地靈村小農經濟到聯動兩地助力仡佬走出大山,民俗旅游促進十七道溝黑豬產業發展,混合飼養優化達尕羊村牦牛產業,其推行產業扶貧不忘精神脫貧,構建文化經濟協同發展的和諧產業生態,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為貧困地區后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村民代表在現場分享了村子的許多驚喜變化,劉卓村曾經倒閉的掛面廠如今已重新啟動,官學村的灰豆腐果廠也順利完成選址測繪,即將投產;馬鹿寨和地靈村還將陸續開發旅游業,發展前景一片大好。
村子的巨大變化讓村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來到現場的村民代表張鵬翔十分激動的表示“我至今覺得是在做夢” 他的一句話形容出了六站扶貧村落的面貌翻新和發展速度 “我們村子里做面是今天做,明天賣,后天我們就富裕了,就是這么簡單。” 村民們的喜悅之情同樣感染到了電視機前的觀眾們“從村民們的臉上能深刻的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如今充滿了希望,他們的感謝是有心而發的,這足以證明東方衛視在精準扶貧上做出嘗試的正確和專業”。
節目的播出,不僅讓人們看到了精準扶貧對地區發展的積極導向作用,更在節目組與公益大使的幫扶過程中,帶人們見證了一個個行走在扶貧攻堅一線的人們,他們背后的感人故事和堅毅、積極的精神態度。傳統掛面日漸式微下仍然堅持做掛面的殘疾人張鵬翔,回到家鄉造福一方的村主任方順云,87歲寫書推廣紅糯米的老支書吳祖崇,帶領全村科學養蜂的“歪哥”鄒華,想助全村脫貧的養豬大戶孫璽國,舍小家為大家的扶貧女鎮長卓果吉,他們用自己對信念的堅守和對生活的渴望,給予了身邊乃至電視前的人們以精神激勵。節目現場,公益大使們就親自為這些扶貧勵志人物頒發了“扶貧攻堅踐行者“的獎杯,致敬他們赤誠的心靈和無私奉獻的胸襟。
收獲肯定之余,他們表示節目組的扶貧行動不僅給村子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驚喜。張鵬翔成了村子掛面廠的技術員,越來越多的人遠赴千里來尋找“歪哥”的藥蜜,孫璽國夫婦的想法也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和推崇,卓果吉總會被村民問“他們(節目組)還會再來嗎”,節目組的到來讓他們的扶貧工作變得順暢許多。此外,扶貧行動還讓他們情有所依。馬鹿寨村主任方順云就在參與扶貧行動的過程中喜獲良緣,十七道溝村的年輕人也紛紛回家探望老人,不完整的全家福終于拼湊完整;14歲的趙宏偉在節目播出后也終于接到了多年未見的父親的電話,團聚之日可期。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的都是幸福的笑容,用地靈村老支書的話來說就是“開心,太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