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北京市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圍繞城市“硬件”和“軟件”,提出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措施。
意見指出,遵循“讓”“防”“避”的原則,優化城市“硬件”空間布局。開展全方位風險評估,城市重要基礎設施、人員密集場所在空間布局上應“讓”出災害高風險空間;完善防災分區、開敞空間,預留應急和留白用地,統籌布局公共安全設施,形成“防”的格局;建設立體疏散救援通道、強化大型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筑平戰功能轉換、推進綜合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做好“避”的準備。
城市建筑通過加固改造和火災隱患整改,提高防火、抗震等安全性能;生命線工程通過分布式、模塊化、并聯式布局,加強智能化管理,保障災時供水、能源、交通、通信等功能不喪失或快速恢復;災害防御工程通過綜合施策,強化洪澇、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防御工程的可靠性和防災功能性。
在軟件方面,提出編制韌性城市專項規劃、建立韌性城市評價標準和韌性建設標準、編制巨災情景應急預案,構建城市智能綜合感知體系,加強應急醫療、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等措施。同時,積極培育城市社會韌性。圍繞城市公眾韌性素養培育與提升、社會救助和風險分擔機制、社會動員和秩序保障等,提出韌性素養宣傳、構建應急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網絡等措施。(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