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醫院被患者舉報推銷現象嚴重,涉嫌過度醫療,3萬元能治好的病竟花了33萬元,引發關注。
違背臨床醫學規范和倫理準則進行過度醫療,并不能真正提高診治價值。首先,過度醫療不僅導致患者支付額外的醫療費用,還會損害身體健康,給患者的財產和身心造成傷害。其次,過度醫療使醫療機構和醫生在正常范圍實施治療的行為受到質疑,破壞醫療機構的社會公信力,導致醫患矛盾升級。再者,無法實現醫療保險基金的高效使用,導致費用快速增長,引發醫保基金安全風險。
之所以出現過度醫療,一方面因為有的醫療機構和醫生利欲熏心,誘導患者進行過度醫療;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有的醫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采取“筑高墻,防漫堤”的做法,對患者進行過度的防御性治療。
目前,涉及過度醫療的法律制度不少,但過度醫療問題仍然突出。造成過度醫療的根源是醫療供給存在一定的壟斷。醫學的專業性決定醫療供給方與患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患者無法知悉充分的醫療信息,優質醫療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又導致醫療供給方對醫療資源具有自然壟斷,因此,過度醫療雖常被人詬病,但仍不缺市場。摘除過度醫療這顆毒瘤,既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法律懲戒,還要從問題出發對癥下藥,有效進行制度性整治。
加強醫療機構信用管理,增加醫療機構信用透明度。目前針對過度醫療采取的懲戒措施大多是一次性的,無法形成長效機制。信用管理具有長效記憶功能,可以有效保持管理力度、提升管理質量。將過度醫療列入失信名單,建立信用評分體系,提高醫療機構信用水平。向社會定期發布信用黑白名單,調動全社會力量對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提高患者對醫療機構的信用識別能力。建立信用監測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與醫療機構預算管理、檢查稽核、資質管理等相關聯。完善全流程信用管理,實施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激發醫療機構的內在約束力。
促進醫療資源有效流動,打破醫療資源壟斷。全民醫保時代已經來臨,要加快破除醫保適用的地區壁壘,打破區域內醫療機構的資源壟斷,早日實現跨地區對接,使患者在更大區域內實現“用腳投票”。加快醫療資源整合,加大跨地區醫療資源協調力度。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保證基本醫療的公益性及醫療衛生保障機制的普惠性。改變醫療市場供給結構,引導醫療機構通過醫術醫德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患者對醫療產品和服務的選擇性。
“醫者,仁心也”,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治理過度醫療這個沉疴頑疾既要下猛藥,更要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