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銀保監會下發《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保險行業短期健康保險業務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事實上,短期健康險出現的亂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形成不利影響。《證券日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的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財產險公司的健康險業務承保虧損達40.11億元,承保利潤率為-4.50%。
《通知》下發后,部分保險產品缺乏定價基礎、保額虛高,混淆概念、短險長做等突出問題都將被采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有助于健康險市場更健康的發展。
短期健康險是在賠本賺吆喝
健康險是指保險公司通過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等方式對因健康原因導致的損失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銀保監會指出,近年來,我國健康險快速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由2012年的86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7066億元,年均復合增速超30%。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達7641億元,同比增長16.4%;賠付支出2531億元,同比增長22.4%。目前,我國的健康險以重疾險為主,占比近60%。此外,醫療險近年發展也十分迅速。
以短期健康險產品的代表百萬醫療險為例,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百萬醫療險行業發展白皮書》預計,2020年百萬醫療險的用戶規模將突破9000萬人,在0-65歲用戶中的市場滲透率為7.4%,較上年增加2.2%。該報告還預計,百萬醫療險市場未來幾年將保持25%-40%的年均增速。
從經營主體來看,人身險公司和財產險公司都能經營短期健康險,但財產險公司只能經營短期健康險。因此,他們的經營數據能夠比較精準地反映短期健康險的市場現狀。《證券日報》記者獲得的行業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財產險公司的健康險承保虧損達40.11億元;承保利潤率為-4.50%,在財產險公司主要業務中排名倒數第五,僅好于信用保險、保證保險、船舶保險和工程保險。
“近年來,保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有賠本賺吆喝的味道。雖然保費增速很快,但承保持續虧損,且健康險賠付率惡化趨勢尚未出現轉折。”一家保險公司的精算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對于賠付率過高的產品,部分保險公司采取停售的方式來降低損失,無論對消費者權益還是對保險業發展都無益。
隨意停售產品行不通了
所謂短期健康保險,是指保險公司向個人銷售的保險期間為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證續保條款的健康保險。
對于一年期健康保險,很多消費者在看中保費便宜等優點之外,也難免會擔心,如果不能續保怎么辦?如果產品停售了怎么辦?在實踐中,部分保險公司使用“承諾續保”等提法,讓部分消費者誤以為產品是保證續保的。
對此,銀保監會在《通知》中明確要求,保險公司不得在短期健康保險產品條款、宣傳材料中使用“自動續保”“承諾續保”“終身限額”等容易與長期健康保險混淆的詞句。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近年來,隨著百萬醫療險等一系列短期健康險的走紅,該類產品創新和迭代速度加快,市場競爭也變得愈加激烈,財產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整體處于承保虧損狀態。而且,有機構預測,短期健康險的賠付率將繼續惡化。
銀保監會在《通知》中指出,部分險企銷售行為不規范,把短期健康險當作長期健康險銷售,一旦賠付率超過預期就停售產品,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對此,《通知》明確要求,嚴禁保險公司通過隨意停售保險產品,彌補其因激進經營造成的損失,侵害保險消費者利益。同時,保險公司需要通過官網和即時通訊等方式,公開披露產品的具體停售原因、停售時間,以及后續服務措施等信息。保險公司主動停售保險產品的,應當至少在產品停售前30日披露相關信息。
“這對保險公司將形成制約作用。試想,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的產品頻繁停售,而其經營狀況又堪憂,消費者的認可度是不是會下降呢?”上述保險公司精算負責人表示。
同時,銀保監會也對消費者進行了提示:一是要明白短期健康保險產品的保險期間一般在1年及以下,且不保證續保。同時,對于費用補償型健康保險產品來講,發生的醫療費用不能重復理賠,建議消費者購買此類產品時重點關注保險條款相關情況,不建議重復購買此類產品。二是消費者在選擇健康保險產品時,不僅要關注產品的價格,還要關注產品的長期保障功能和保障水平。(冷翠華)
關鍵詞: 短期健康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