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產品規模“迷你”化、持有人大會難召開、新基金募集失敗,成立三年有余的凱石基金正在遭遇“多事之秋”。在近期A股市場向好、權益類基金規模大增的背景下,8月6日,接連2則產品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將凱石基金推上風口浪尖。在此之前,凱石基金2只新發基金的基金合同也因未達備案條件導致不能生效。作為業內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的“私轉公”基金公司,凱石基金的首個三年顯然未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多只產品規模低于清盤線
8月6日,凱石基金接連發布凱石淳行業精選和凱石湛混合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內容顯示,截至8月5日,2只產品已連續4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根據規定,若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相同情況,2只基金將面臨清盤的結局。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末,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和凱石湛混合的基金資產凈值約為1552.59萬元和2876.81萬元,分別較2019年末的7693.38萬元和12159.43萬元下降79.82%和76.34%。除了上述2只基金外,上半年末凱石源混合的基金資產凈值也同樣低于5000萬元清盤線,約為2776.88萬元。
對于上述產品規模明顯縮水的情況,凱石基金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8月6日披露的相關公告僅為依據基金合同而公布的“提示性公告”,而非“清盤公告”,請投資者理性看待。目前2只基金運作一切正常,公司會繼續謹慎勤勉地運營產品,并積極與渠道及機構客戶溝通持續營銷。后續的投資運作及信息披露,會繼續嚴格按照基金合同約定進行,切實維護投資者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凱石基金還曾召開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擬通過投票的方式修改基金合同,變更基金備案要求以及臨時報告所需披露內容。
例如,將基金備案條件中“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由原先的進入清算程序并終止,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變更為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并在6個月內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然而,由于參加表決的基金份額未達到有效條件,最終持有人大會宣告失敗。
整體管理規模“吊車尾”
多只產品規模迷你的背后,凱石基金整體的管理規模也在下滑。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凱石基金旗下管理規模約為11.8億元,較2019年末的13.48億元縮水1.68億元,規模排名也由118位降至126位。
事實上,作為業內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的“私轉公”基金公司,凱石基金自2017年5月成立以來就備受關注。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第一大股東為陳繼武,出資9750萬元,持股65%。此外,李琛、陳敏、朱親來等5人持股3.27%-18.67%不等,但如今三年已過,不可否認的是,凱石基金并未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單就上面提及的規模而言,截至二季度末,凱石基金排在6家“私轉公”基金公司末位。相較之下,博道、朱雀、同泰和弘毅遠方分別達到61.26億元、27.58億元、14.31億元和12.96億元。另外,鵬揚基金則是目前唯一一家非貨基規模超百億的“私轉公”公募,二季度末達到497.18億元。
存量產品規模縮水外,新發產品也同樣“命途多舛”。6月5日,凱石基金發布公告稱,截至2月21日募集期屆滿,凱石泓行業輪動混合未能滿足規定的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在此之前,凱石秦純債3個月定開債也因未滿足成立條件在今年1月宣布基金募集失敗。
凱石基金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選擇基金合同不生效本身是一種市場化行為,今年以來市場上多只基金合同未生效,其中不乏大型基金公司,可見基金公司還是會從客戶利益和公司運營等多角度來理性評估產品的募集。今后,在新產品的研發上,公司會更加注重前期調研,不斷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中小公司發展難題待解
在業內人士看來,凱石基金面臨的困境,也正是行業馬太效應下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的困境。滬上一位公募從業人士指出,伴隨著行業準入限制的放開及牌照的持續獲批,包括銀行理財子公司、外資企業等在內的更多新勢力開始加入國內公募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強化業內的馬太效應。作為頭部機構,渠道資源豐富,投研實力強,吸金能力也愈發強大。而中小型機構方面,若缺乏業績表現和特色業務,則容易使得投資者和客戶進一步流失。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指出,當前公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突出,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由于品牌效應、業績、渠道等多方面表現不佳,導致新發產品募集失敗、存量基金份額遭贖回的情況頻現。同時,也較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投研人才,導致生存更加困難。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凱石基金旗下現有的基金經理團隊的累計任職時間相對較短。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凱石基金共有5位基金經理,累計任職時間均在1-2年不等。其中,最長的劉晉晉達2年又19天,最短的周德生則僅有148天。
雖然任職時間不長,但在各位“舵手”的管理下,凱石基金旗下產品近一年的業績悉數跑贏比較基準。但對比同類產品同期的平均表現,仍有所不足,數據顯示,近一年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約為67.63%。
展望未來,楊德龍表示,中小型公司若能夠從業績、渠道、品牌效應等各方面持續加強并完善,則有望在后期實現逆勢突圍。同時,也可以專注于某一方向打造特色產品,例如專攻科技主題產品、中小盤產品,或深耕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