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大浪淘沙的市場過程
冬意凌冽,寒風呼呼。
樹梢枝頭的一抹黃葉,顫抖著離開了枝頭,在空中畫了幾個圈,歸于塵土。
破產或許就是這樣的命運。按《破產法》規定:資不抵債是破產認定的關鍵環節。
2019年1月1日,廊坊市欣坊房產破產清算一案發布破產文書。
2019年11月28日,廣州匯港房產公司發布破產文書宣告破產。
在人民法院公告網,輸入“房地產+破產文書”檢索,自2019年1月1日至11月28日,共有459條消息。但仔細翻閱,有一部分不完全屬于房企破產案例。
1 浙江環達緊固件有限公司。經查明該公司資不抵債,其土地房產已由當地政府收儲。
2 山東平陰糧食儲備倉庫。根據房產土地評估價值計算,該倉庫已資不抵債。
3 廣西新愉酒店公司公司。申請人北海望陽房產公司,也是債權人之一(公告文書發布兩次)。
4 上海寧鷹貿易公司。申請人上海萬順房產公司,也是債權人之一。
5 浙江億建房產策劃公司
以上所列舉的只是部分案例,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其公司資產包括土地房產。第二類是房產公司作為債權人申請該公司破產清算。第三類是房產行業的附屬關聯公司。
這部分不能算作房企破產案例,占比約20%。涉及“破產清算、重整、終結破產程序”等關鍵詞的房企共有252家。
2018年房地產破產文書是458宗,今年已超過去年,這是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市場表現,今年房產調控持續、融資環境收緊、房企壓力加大,破產數量增多實屬必然。破產房企主要是三四線的中小型房企,拿地決策失誤、資金鏈緊張、盲目多元化等三大因素導致企業經營不善,資不抵債引發債務危機而導致破產。
但就此與地產寒冬劃等號,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2018年年底全國有97938家企業,人民法院發布破產文書公告459宗,占比僅為千分之五,并且算上上節列舉情況,真正破產清算的房企只占有大部分比例,估計破產房企實際占比為千分之四。而在市場環境遇冷的2015年,房地產企業數量減少771家,今年與之相比僅為半數左右。
有進有出,這是大浪淘沙的市場過程。從總的趨勢來說是市場集中度不斷上升,2016年前十房企的占有率為19%,目前占有率為30%左右,集中度提升是一個洗牌的過程,其他行業的發展規律也證明了這一點,汽車行業前五的占有率51%,空調行業是78%,手機行業是83%。
NO2:從加杠桿到減杠桿
目前房地產調控指向兩端,市場端,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防止房價過快上漲所引發的風險,僅今年前三季度各地出臺房產調控措施451次,資金端,融資環境不斷收緊加強監管,強調開發商自有資金占有比率,2019年針對房地產資金鏈收緊的政策已經超過25次,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認為,控房價就是決不允許“背個銀行”炒地皮。市場端與資金端兩端的共同作用都指向一個目標:開發商降低杠桿率,實際上是降低市場風險強化市場穩定。融創孫宏斌在最近一次公開講話中也認為:限價其實是個好事情,首先,它幫助你把開發商的風險降低下來。
而對于房企加杠桿負債經營的增長模式,在孫宏斌看來,這種增長模式,在未來的空間越來越小,將更多依賴經營現金流與股本金來發展。
未來的市場環境是增加穩定性,減少不確定性,弱化房地產行業的可變性因素,讓房地產行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而不是地雷陣。穩字當頭,對于房企也是如此,過去市場的杠桿效應,加劇了企業的博弈心態,而忽略了企業自身實際情況與市場環境的可變性,“七口鍋來五個蓋,最后只能靠邊站”,破產房企往往就是這樣。對預期收益做了樂觀估計,而忽略了成本底線的安全原則。如光耀房產選擇城市非核心區域的大盤項目進行迅速擴張,這一類項目的開發往往需要一定的蓄勢周期,使房產開發與區域發展的時間周期一致性,結果項目位于偏遠市郊銷售慘淡,上海的涵璧灣和天津的光耀城就是如此,最終深陷資金困局走上破產重組的黯淡道路。而中小房企自有資金偏少,看到房產形勢紅火,三兩個人湊在一起借助一定的地方資源入場搏一把,內部管理的不專業與不規范,再加上市場環境的變化,個別企業無奈走上了破產之路。
目前房產行業的市場總量是穩定的,2017年商品房銷售總額突破13萬億,2018年是15萬億,今年預計也在15萬億左右;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是16.9億平米,2018年是17.1億平米,今年預計也在17億平米左右;2017年全國平均房價7911元/平米,2018年是8737元/平米,到今年七月份時9300元/平米。通過這三組數據可以看出:價格行情是穩中有升,銷售總額與銷售面積基本穩定在15萬億元與17億平米兩個數字,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約為60%,城市化進程還沒有走完,未來仍有一定發展空間,市場總量也將繼續保持一定規模,15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總量今后可能會穩中有降,但一定基礎的市場容量則是長期存在的。
NO3:另有緣由的破產危機
穩定的地產行情,何來寒冬的預兆,但個別企業出現危機,并非是地產行業的因素,而是另有緣由。
曾經排名第215位5的房企銀億集團宣告破產重組,是因為多元化轉型失敗而導致的,2016年銀億轉型為“房地產+高端制造”雙主業,從地產業務抽血,耗資超過120億元,大手筆并購三家國外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同時地產業務在雙主業戰略中地位下滑,陷入發展停滯的境地,2018 年全年銷售額僅 58.5 億元,較 2017年 67.8 億元的銷售額不升反降。這實際上加大了銀億集團的資金杠桿率,2018年,汽車業務受行業影響,未實現業績承諾指標,此時地產業務已不可能大面積輸血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務,造成企業遭遇流動性危機,最終走向破產重整。
創立于1988年的華業地產陷入困局,則是20011年收購礦業失敗埋下的隱患,華業涉足礦業失利后并未停下轉型多元化的腳步,而是通過規模舉債收購醫療機構進軍醫療行業,導致企業資金鏈緊張,債券爆雷宣告轉型失敗。
從銀億和華業的案例可以看出,是企業多元化轉型拖累了原有的地產業務,而陷入困局。有安徽第一大房企之稱的國購集團于近日宣告破產重整,則主要是因為操作失誤。
國購集團成立于1993年,目前擁有健康醫療、智能制造、產業地產、現代農業四大產業板塊,2018年,集團位列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69強,國購集團主要在安徽省范圍開發商業地產,國購布局的商業地產項目區域板塊內競爭激烈,市場趨于飽和,特別是近年商業地產整體趨勢低迷,反映到銷售端就是回款速度下滑,意味著國購資金鏈承壓較大,對國購現金流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赏瑫r國購布局的多元化業務存在著虧損。
國購集團除了房地產業務外,還布局了醫療健康、智能制造、現代農業等。值得一提的是現代農業,國購收購了化肥公司司爾特。2016年10月,國購以15.8億元受讓司爾特1.8億股流通股股份,持股比例25.27%,成為控股股股東。受讓價是8.8元/股,目前二級市場價在4.83元/股,虧損在45%。化肥行業是產能過剩的行業,并且司爾特的產銷率只有72%,對于國購的操作有些不解?同時國購在二級市場投資操作多年來并不順利,有的項目虧損面較大。
國購案例反映了房企多元化轉型戰略的迷茫,是聚焦主業基礎上的多元化還是廣撒胡椒面的多元化?如果國購一直聚焦于商業地產與住宅地產的開發,或許國購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NO4:涼意吹過的日子
不是地產行業不行了,而是過往的觀念和判斷要跟上市場形勢的變化。
穩字當頭的房產市場,房價大漲暴漲的概率為零,同時也是高杠桿時代的結束,市場將進入一個長時間的平穩周期。
不是寒冬,而是初秋或初春,不時有一些涼意。
吹面不寒楊柳風!
關鍵詞: 459家房企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