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7月8日新華社報道,近日湖北武漢首家綠色洗滌基地正式投入運營。這家基地給每一條毛巾、每一張床單都“植入”了芯片,很快還將印上二維碼,住店旅客掃碼即可獲知相關洗滌信息。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到毛巾、大到被罩,在其角落里都縫制有一個比打火機略小的薄薄的芯片,該芯片耐水、耐高溫,被縫合在床單、毛巾、浴巾、被罩里后,等于讓每一件酒店布草都有了唯一的電子身份證,使得“一客一換”透明化。
酒店床單的各種“黑歷史”屢屢刷屏,讓人深感絕望又無可奈何。為了自保,時下不少人住店甚至會自帶床單被罩。現狀如此尷尬,行業自救箭在弦上。武漢“植入芯片的床單”消息一經放出,便迅速引起熱議。在更多的細節被披露之前,已有被“問題床單”折磨的人強烈呼吁“全國推廣”。
事實上,關于這高大上“芯片床單”的報道,到目前為止還只能說是語焉不詳。給毛巾、床單植入芯片,旅客掃描二維碼獲知洗滌信息……這一說法,在技術層面應該是成立的。也正是基于這種大方向的判斷,公眾方才表現出了興奮。但問題是,理論上的可能性,到底要如何操作呢?在缺乏充分的細節信息支撐的前提下,對于“芯片床單”,或許還是謹慎樂觀的好。
“芯片床單”尚未就那些更關鍵的問題給出回答。比如說,技術邏輯,“洗滌行為”是如何被識別、存儲和顯示的,是自動記錄還是人工輸入?再比如說,物理可靠性,所謂耐水、耐高溫的“芯片”,究竟能承受多少頻次、多大強度的機洗,有無就此進行過實驗測試?而除此以外,成本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芯片床單”比一般床單要貴多少,酒店和消費者能否承受?凡此種種,要是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么“芯片床單”就只能說是設想而不是產品。
充滿太多不確定性的“芯片床單”,很難說是根治“問題床單”的成熟方案。因為對“黑床單”深惡痛絕,而對“芯片床單”無條件信任乃至鼓呼,這并不是理性的態度。哪怕是再小的技術創新,都有著其內在的演進規律,都要經歷從實驗室到市場,從理論到實踐,從樣品到量產商品的復雜轉化。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試錯,需要修正,而不可能一步到位。
掃碼即知洗滌次數的“芯片床單”,代表了一種以技術工具約束市場失信的可敬努力。這當然值得期待,但在“成熟的解決方案”推向市場之前,我們或許還是得耐心等待。同時也得意識到,將扭轉行業口碑、提高可信程度的希望寄托在某個“神器”上,本身就太過理想主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