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高速增長,而回歸到商業本質,付費自習室是門好生意嗎?
“奮斗吧“創始人之一的雷女士告訴記者,在深圳,一間自習室根據投資人預期檔次、檔位、地理位置等不同,初期投入一般在30萬-50萬元左右。相比之下,自己做智能系統開發的,投入成本會更高。“如果開店兩年,不做持續升級的話,相信每個月幾千是可以賺到的。但因為自身和客戶都有品質追求,后期又進行了若干次的升級改造,包括系統功能調整等,實際盈利并沒有那么好”。而眼下,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低價競爭已經開始出現,賺錢變得更加不容易。
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深行業分析師張寒表示,目前,付費自習室的盈利模式還比較單一。從趨勢來看,付費自習室未來需要進行市場領域細分,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細分出不同消費水平和消費場景的產品,以滿足人們學習、工作、開會等多種消費需求。經營者需要在提供基本的自習服務基礎上,探索與餐飲品牌、文創品牌、教育培訓等行業的跨界合作,實現盈利模式多樣化的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產品服務。此外,可以發展共享聯營,一方面,與共享辦公品牌方聯營,共享空間,降低非備考期付費自習室的空座率;另一方面,與書店聯營,在提高付費自習室客流的同時,拓展書店收費模式,二者還可發揮捆綁資源優勢,提高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創業者們已經開始對此做出嘗試。在“奮斗吧”記者看到,店里貼出了一則招商信息,招商內容包括自習室無人智能系統解決方案輸出,線下沙龍合作等。而專壹自習創始人彭小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主張,在提供基本的自習服務基礎上探索多種經營模式,如利用場地優勢開展帶有社交性質的主題沙龍、桌游專場等。此外,與政府、地產商等展開跨界合作也被列入發展規劃。
在消費端,對付費自習室的觀察也在持續。自習室開在小區里,幾十個人集中于一個房間,座位合理間距、照明、消防、通風、衛生等相關標準是否確立?普遍無人值守的模式下,如果有人違規,比如頻繁接打電話,討論等,如何處理?自習室只有幾十個座位,有的商家卻賣出了幾倍的會員卡,去了要么沒座,要么就要去另外的門店。這種情況消費者如何監督維權,行業又是否有相應的規范?自稱曾經體驗過深圳十幾家自習室的吳雯在采訪中提出諸多疑問。 (記者 肖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