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團互助之后,又一網絡互助平臺宣布關停。
3月24日,輕松互助發布《輕松互助關停公告》表示,平臺于2021年3月24日18點正式關停。
輕松互助表示,自2016年4月上線以來,輕松互助運營的5年里救助了8934位患病會員。關停后,對于關停前符合互助條件的會員,將核定合理的互助金額進行最后一次均攤,同時所有會員健康服務權益繼續保留。對于2021年3月31日前不幸確診大病并在此之前提交救助申請的會員,輕松互助將繼續提供合理的互助金妥善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1月15日,美團互助發布關停公告稱,因業務調整,于2021年1月31日24點正式關停。關停后,將繼續聚焦公司主業發展,為用戶和商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
曾經憑借低門檻、便利性、巨大流量等優勢一度野蠻生長的網絡互助,如今已行至重要關口。美團互助和輕松互助的關停也讓其他互助平臺的經營主體重新評估該項業務,未來,是否還繼續開展互助業務,以及該業務誰來管、如何管成為經營者和監管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回顧來看,國內首個互助平臺成立于2011年,是由張馬丁創立的抗癌公社(現已改名為“康愛公社”),其將這種模式稱為“眾保”模式。2014年泛華保險公估上線e互助,到2016年,網絡互助行業迎來爆發期,各類平臺“野蠻生長”。隨后在監管強勢施壓之下,互助平臺也快速大浪淘沙,行業迎來洗牌期。
2018年,相互寶的問世,再次拉開網絡互助新一輪熱潮。2019年以來,滴滴、蘇寧、360、美團、百度、新浪等互聯網巨頭相繼完成網絡互助布局。
截止2020年5月底,我國已有3.3億人加入網絡互助平臺,這意味著全中國每10個人中就至少有2個人參加。但這一關乎數億人利益的網絡互助行業,卻處于監管空白地帶。
殷鑒不遠,當心存敬畏。2020年以來,有關將網絡互助納入監管的呼聲不斷高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網絡互助是一種新型的健康風險分散機制,是一種新的數字金融創新方式,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建議盡快將網絡互助納入銀保監會的監管框架之內,并根據其獨特性建立適配的創新監管方式,防止重蹈“P2P網貸”的覆轍。
2020年9月8日,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曾撰文提到,相互寶、水滴互助等網絡互助平臺會員數量龐大,屬于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形成沉淀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同時強調,要把網絡互助平臺納入監管,盡快研究準入標準,實現持牌經營和合法經營。加強同工信等部門信息共享,對擅自在APP平臺開展各類保險業務、借助網絡技術手段實施保險詐騙等非法商業保險活動,情節嚴重的要移送司法機關立案查處。
2020年10月21日,證監會同意螞蟻集團科創板IPO,隨著招股意向書的披露,螞蟻集團對相互寶的“態度”也公之于眾。“如因各種原因相互寶無法滿足合規性要求,不適合螞蟻集團作為上市公司繼續經營,則螞蟻集團將剝離相互寶業務”。
2020年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首次依據《反壟斷法》,對阿里、閱文、豐巢作出處罰。可以看到,針對涉及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已經愈發嚴格,阿里、騰訊、京東、美團等巨頭都是要被監管的對象。
2020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發布研究文章《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其中提到,金融是特許行業,必須持牌經營,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放貸和金融詐騙活動。
2020年12月1日,銀保監會發布《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互聯網保險業務應由依法設立的保險機構開展,其他機構和個人不得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
這一系列的變化已經隱約透露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一位相互保險業人士曾向本報記者表示:“自監管部門相繼處罰了阿里、唯品會等互聯網平臺,其他互聯網平臺的政策環境也隨之趨嚴,生存環境加劇,這些互聯網公司可能會考慮先護好自己的基本盤,與主業無關的業務要不剝離,要不關停,相互寶或許也將在不久后剝離,未來互聯網平臺都得向純公益平臺和互助平臺轉型。”(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