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貸款行業,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火坑,即使是謹慎的人,只要稍不留心,也會掉進去。比如“合同金額”,就是人們最容易掉坑的一個套路。
所謂“合同金額”,簡單的來說,就是簽的合同顯示貸款金額跟實際放款金額不一致。例如“合同金額”是10W,放款金額卻是85000,而最終的還款還是按照10w的利息去還。
實務案例
王某在某信APP申請了一筆10萬金額的貸款。前期沒有問題,順利審核通過,簽貸款合同,然后等待放款,一切都異乎尋常的順利。直到王某拿到貸款的時候,才發現放款到銀行卡的錢只有8萬多!他打電話問客服,得到的答案是已經放款完成,問到為什么只有8萬多時,客服回答的是以貸款合同為準。
他趕緊拿出合同看,這才發現問題所在。
這份貸款合同雖然顯示貸款金額10萬,但是還摻雜了一些平臺費,服務費等等亂七八糟的費用,而這些費用在放款的時候已經扣除。所以,他申請了貸款10萬,到手卻只有83,741元。
王某當時就打電話給客服說不貸款了,要求收回去,客服回答說合同已經生效,并且利息已經開始計算。如果王某執意違反合同,一方面需要提前還本金和利息,另一方面還要償還違約金。
其實,現在的社會有很多小貸公司或者線上網貸公司,都會采用這種合同金額來忽悠或限制逼迫客戶。
不過,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只要我們記住以下幾點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1,不管貸款合同寫的貸款金額是多少,以我們銀行卡實際到賬金額為準,銀行卡到賬多少就是我們實際貸款金額。法院判也會按照銀行卡到賬金額來認定,對方想讓我們還合同上的金額,那么他就要拿出相對應的轉賬記錄。
2,以實際貸款金額和總還款金額來算,年利率超過24%的部分一律不認。
3,對方要是電話騷擾家人,朋友,同事,直接錄音報警,他們根本不敢亂來。
溫馨提示
最后譽遠法律提醒大家,貸款行業貌似正在往正規的軌道行駛,但是在行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脫軌”。所以,在簽合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百分之二百的警惕心,特別是關于金額利息時間周期等細節。畢竟小心才能駛得萬年船。
關鍵詞: 合同金額和放款金額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