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從內部沖擊中完全緩過來,昔日的“地板大王”,如今又面臨新的困境。
近期,大亞圣象披露2020年年報,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下滑。往前追溯,大亞圣象的營業收入已連續4年在70億元邊緣徘徊,期間凈利潤也沒有較大波動,公司業績增長乏力。
與此同時,大亞圣象還面臨行業下行壓力,如何挽救業績頹勢,突破行業桎梏,成為大亞圣象,乃至整個地板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主業停滯不前
作為昔日的“地板大王”,大亞圣象曾經也是風光無限。
上世紀90年代,陳興康創辦了大亞圣象,一手把大亞圣象打造成國內的地板龍頭企業。2015年,變故突生,陳興康因意外摔倒,搶救無效離世。由于他生前未立遺囑,也沒有指定接班人,大亞圣象內部曾上演了“親兄弟奪權”的戲碼。其長子陳建軍與次子陳曉龍在2018年前后,你來我往,爭奪公司控制權。直到2020年6月,陳曉龍因突發疾病,醫治無效去世,兄弟二人“爭權奪利”的大戲徹底落幕。陳建軍成為大亞圣象的掌權人,公司控制權終于穩定。
然而在上述“內斗”中,大亞圣象無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其市值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一度蒸發近100億元。與此同時,其控股股東大亞集團還出現了資金鏈問題。2019年7月,大亞圣象發布公告稱,大亞集團因資金籌劃不善,造成資金周轉困難,共有3.69億元銀行貸款逾期,并且由于部分借款到期后無力償還,其持有的大亞圣象263.36萬股被司法凍結。
雖然在大亞集團控制權穩定后,悉數還清了上述逾期貸款。但大亞圣象公告顯示,大亞集團并未擺脫資金緊缺問題。
截至5月6日,大亞集團合計持有大亞圣象2.5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6.44%,其中2.1億股處于質押狀態,質押比例高達82.61%。大亞圣象表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原因為自身資金需求,但逾八成股權質押。
此外,如今大亞圣象剛開始恢復,又陷入了主業下滑的尷尬境地。根據大亞圣象財報,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64億元,同比下降0.46%,凈利潤則同比下滑13.07%,為6.26億元。
對于業績下滑原因,大亞圣象并未作出直接解釋。然而在大亞圣象年報及業績說明會中指出,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地板業務銷售收入下滑,同時房地產調控政策變化頻繁,導致國內木地產行業銷售有所波動。
除此之外,近年來大亞圣象的毛利率下滑。財報顯示,在經歷2015年至2018年的高增長后,2019年公司毛利率開始下滑,同比略微下降0.02%為36.08%,到了2020年,其毛利率同比下降近7個百分點,為29.25%。
同時,大亞圣象的營業收入,已經連續4年徘徊在70億元左右,期間凈利潤也沒有較大波動。公司業績增長乏力。
“大家居”轉型不見起色
大亞圣象主業陷入“停滯”的同時,其一心想要發展的“大家居”也不見起色。
大家居,指把包括硬裝、軟裝、定制家具等所有客戶需要的資源整合起來,實現“全屋定制”,如主營地板的企業,逐漸向木門、衣帽間、櫥柜等延伸。
2015年,大亞圣象的木門及衣帽間業務還能實現3044.95萬元的營業收入,自2016年開始,木門及衣帽間業務“每況愈下”,截至2020年,其木門及衣帽間銷售收入為562.07萬元,較2015年下降了81.54%。
此外,曾被大亞圣象寄予厚望的大家居項目——互聯網家裝平臺“宅尤加”的發展也不樂觀。
“宅尤加”背后的主體公司為上海易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易匠”),是大亞圣象于2016年投資新建的子公司。自成立以來,上海易匠不僅沒有為公司賺到一分錢,反而成為“賠錢戶”。截至2020年,上海易匠已合計虧損3428.59萬元。
即便如此,仍沒有打消大亞圣象布局“大家居”的決心。
2020年12月24日,陳建軍成立圣象整裝設計+事業部。在對外宣傳時,大亞圣象提到,圣象整裝設計+的成立,標志著公司正式從地板向整裝、定制家居全面升級,展開了“地(地板)門(木門)墻(墻板)一體化”的全新業務版圖,“在人造板、地板龍頭板塊的基礎上,開啟了業績增長的第三級。”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大亞圣象轉型大家居,挑戰很明顯,首先要解決好渠道沖突,大亞圣象主營地板業務的時候,其下游的供貨渠道主要為經銷商以及整裝公司,轉型為大家居之后,大亞圣象從地板向整裝、定制家居全面升級,做的事情跟原有的下游渠道有沖突,甚至是搶了下游的飯碗,怎么平衡幾者之間的關系,是大亞圣象需要衡量的。
此外,在他看來,還面臨資金方面的問題,要做好大家居,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和培育期,這就要求企業在市場上有更好的融資能力,而相比互聯網等領域,地板是一個不太“性感”的領域,講故事的能力不高,如何撬動更好的資金去布局大家居賽道,也是擺在大亞圣象面前的挑戰。
截至5月7日,大亞圣象股價報收14.34元/股,市值為78億元。
更有分析人士認為,大亞圣象等地板企業轉型大家居就是個錯誤,“將業務從地板延伸至整裝、定制家居領域,挑戰性極強。”
據了解,大自然家居是最早提出大家居戰略的企業之一,數年下來,收益甚微。財報顯示,2020年大自然家居實現營業收入39.31億元,同比增長14.7%,而凈利潤則同比下降89%,為0.18億元。
大自然家居在前,大亞圣象能否玩轉大家居?在轉型大家居的同時,大亞圣象能否兼顧地板主業?這些都是大亞圣象亟需思考的問題。
面臨行業下行壓力
近年來,地板企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從各大地板龍頭企業發布的財報來看,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不盡如人意。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國木地板制造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木地板行業前4家公司分別是大亞圣象、大自然家居、德爾未來和菲林家居。
從營業收入來說,2018年至2020年,除大自然家居有所增長外,大亞圣象等余下3家企業呈現下降、停滯不前的趨勢。同期,上述4家企業的凈利潤情況也不容樂觀,大亞圣象降幅為13.65%,菲林格爾降幅超過30%,大自然家居降幅高達88.54%,而德爾未來更是由盈利1.04億元,“搖身一變”為虧損2700萬元。
至于業績下滑或者虧損原因,上述企業均表示受疫情影響。實際上,目前地板企業正面臨整個行業下滑的壓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實現營業收入8208.9億元,同比下降6.2%,實現利潤總額338.7億元,同比下降8.8%。在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建筑及裝潢材料類消費1749億元,同比下降2.8%。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給整個家居建材行業帶來了較大的增長壓力。
除此之外,頭豹研究院報告顯示,由于進入門檻較低,生產技術較低,中國地板行業企業數量較多,品牌林立,但大部分都是品質參差不齊的中小品牌,市場集中度不高,地板產品呈現高度同質化。
根據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我國從事地板生產及相關企業約有3000家,從業人員達100萬,行業總產值約600億。其中,直接從事地板產品生產的企業約有2000家,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地。
雖然企業眾多,但普遍規模較小,集中度較低。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19年,大亞圣象、大自然家居、德爾未來、菲林格爾等4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合計為25.63%,占比僅為四分之一。
“總體來說發展水平不一樣,相當多的木地板企業生存周期較短,抗風險能力不強,年產量在150萬平方米的企業不超過1%,更偏中低端。”張毅指出,由于中小型企業眾多,產品質量不是很穩定,消費者的信任度不高。過去幾年,消費者都處于一個消費升級的時代,一些地板廠商品質得不到保障,甲醛、售后等問題,導致了消費者在選擇地板的時候,未必選擇木地板。
他認為,目前整個木地板行業,中小型尤其是小型的木地板企業,被市場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行業處于向高端化升級或者向大家居轉型的階段。(杜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