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買買買背后也許是與順豐的進一步資源爭奪。受前日阿里以66億元增持圓通12%的股份等影響,9月2日截止發稿,圓通全資控股子公司圓通速遞(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股價漲幅259.3%,市值達到29.8億港元,股價報7.15港元/股。在業內看來,阿里對圓通一擲千金,主要是看重其擁有的航空資源,其不僅能為阿里國際外貿業務提供有效支撐,也是唯一能在航空樞紐、航線數量方面與順豐形成抗衡的企業。
巨額輸血
9月1日晚間,阿里增持圓通的傳聞終于落地。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阿里巴巴以66億元增持圓通速遞股份12個百分點,阿里網絡與阿里創投、菜鳥供應鏈作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22.5%。不過,和傳聞有所出入的是,在增持后,阿里并未成為圓通的大股東,上海圓通蛟龍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仍為圓通的控股股東。而圓通創始人、董事長喻渭蛟夫婦控制公司超過41%股份,為圓通速遞的實際控制人。
據圓通相關負責人表示,圓通與阿里、菜鳥戰略合作重點包括全球化和數字化兩大領域。
意味著除了快遞物流,航空貨運、國際網絡及供應鏈、數字化技術等領域雙方也將緊密關聯與協同。
頗有含義的是,也就在阿里與圓通宣布合作的當天,圓通還公布了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公告,計劃募資金額不超過45億元,用于多功能網絡樞紐中心建設,運能網絡提升項目,信息系統及數據能力提升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與此同時,據相關媒體近期爆料,中通將在今年底于香港二次上市募資20億美元;百世將百世店加剝離出上市體系,并尋求快遞與貨運業務在香港的上市時機;京東物流以總對價30億元收購跨越速運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權益并為上市鋪路。
搶奪時空
盡管中通與百世相關負責人對上市消息不予置評,但面對上半年頻頻傳出同行的資本動作,圓通無法不產生緊迫感。無論是與韻達爭奪市占率第一,還是物流基建急需的成本投入,均需要大量資本填補。
而阿里選擇向圓通一擲千金,便是看重后者獨有的航空資源優勢。一位資深物流專家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圓通與阿里既加深了雙方在物流上的合作,前者還能發揮自己在航空、國際等領域的特長,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圓通與順豐是國內僅有的兩家擁有自有航空公司的民營快遞企業。
于是,北京商報記者對比了順豐與圓通在航線、貨機資源等布局。據2020年兩家的半年報顯示,順豐包括自營和租賃貨機共73架,全貨機及散航總計航空線路2004條,國際小包業務覆蓋全球225個國家和地區。而圓通擁有自有機隊數量共12架。子公司圓通國際在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公司實體,在全球擁有46個自建站點,業務范圍覆蓋超過150個國家,超過2000條國際航線。
不僅如此,圓通與順豐還在大型物流樞紐花下重本。圓通嘉興機場和順豐鄂州機場分別投入約66.1億元與372.6億元。順豐預計,機場建成后,2025年貨郵吞吐量將達到 245萬噸,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除了緊搭政策紅利,兩者在空運領域相互角力,更是為搶在同行前爭奪空間資源,提前樹立行業壁壘。
資料顯示,在上半年,順豐航空發貨量總計約78.21萬噸,其中全貨機發貨量為40.78萬噸,同比增長60%。而圓通國際在集團收益為22.01億港元,同比增長22.3%。
布局出口
在一場疫情的拷問下,如何打通醫療民用物資流轉的雙向通道,解決僅依仗客機腹倉運輸的尷尬局面;如何避免再次發生航班大幅停運,運費長期處于高位的問題;如何幫助外貿商家順利將商品運輸海外,實現營收增長……這不僅是政府相關部門、物流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題,在疫情常態化管控的當下,電商企業的國際業務也渴求物流基建給予穩定、高效的支撐。
實際上,盡管當前航班已經有所恢復,一位跨境電商的物流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的物流運費仍處于高位,而規模較大的電商企業恢復能力越快,“在進口方面,受國際局勢影響,國際出口和國內需求還不太高。因此進口跨境業務不及去年同期”。
而在國際出口方面,阿里2021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營收為70.12億元,同比增長26%;跨境及全球批發商業營收為32.04億元,同比增長43%;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100%;菜鳥網絡的物流服務收入為77.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4%。
依靠圓通的航空貨運資源,無論是對于阿里的跨境業務,還是圓通航空與資本優勢的疊加,兩者均能從合作中獲益。在今年7月,京東向國際供應鏈龍頭企業利豐集團戰略投資1億美元,前者既能共享利豐集團全球供應鏈網絡,還可以借助利豐集團自有品牌的打造能力,來幫助京東完善國際品牌資源儲備。緊接著,1個月后,京東物流便以30億獲得了跨越速運的航空物流資源。一位快遞業內人士認為,跨越速運雖然擁有航空物流積累,然而存在缺乏自營飛機的短板。
電商的觸手伸向何方,物流的倉網便隨之將至,兩者從始至終為唇齒相依的關系。一位接近菜鳥的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菜鳥十分看好跨境出口,上半年整體業績超出了集團的預期。(趙述評 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