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斷了線下業務,這對于代理人、銀保渠道占絕對地位的保險業而言無疑是當頭棒喝。這在最新的行業數據上得到了驗證,2020年前2月,行業銀保渠道的新單保費驟降了四成,疫情的影響從預期最終落到了現實。
傳統線下業務全線受阻,銀保渠道也勢必難逃一劫。銀行網點春節期間延遲開門、節后網點輪換開門,再加上網點客流量大減,客戶經理受擔心被傳染的心理影響,主動銷售保險意愿和主動與客戶交談意愿均顯著下降,銀保渠道產品的銷售也因此受到限制。
曾幾何時,銀行保險也有過保費爆發式增長的高光時期。隨著行業轉型開啟,諸如壽險新規等監管政策落地,讓依賴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產品,能快速獲取大量保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銀行保險不再背靠大樹好乘涼,銀保融合發展成了行業轉型的方向。
不僅銀行保險,作為典型傳統保險渠道的代理人渠道轉型,更是近年來行業求變的焦點。在行業代理人規模破800萬之際,業內就一直反思粗放式增長的弊端,不再單純追求以往“數量”致勝的代理人業務路徑,傳統保險機構開始尋求“質量”并重。
然而,代理人業務模式創新談何容易。盡管互助保險等創新模式興起,網紅互聯網產品培育起了千萬級的線上保險消費人群,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也拓展了互聯網渠道,但互聯網保費的增長并未持續,參與的主體也多為“選項不多”的中小險企。
互聯網與代理人融合一直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大額、期交人身險靠代理人拜訪銷售的模式從未有改變和突破;另一方面,傳統渠道與新渠道業務模式的利益難以兼顧,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傳統保險公司難以邁出突破的一步。
轉型路上,行業尋求多元化是一大方向。如一位行業高管所言,壽險業多年來沉積的路徑依賴、粗放經營、短期行為已成為發展瓶頸。行業應努力應對線下服務觸點幾近切斷的挑戰,全面重視和強化線上服務能力建設,創新業務模式,構建體系化的線上運營能力,彌補一直以來行業以線下經營和服務為主的短板。
當疫情按下“暫停”鍵,對保險業而言,線下業務創新求變就成了唯一的選項。最近,在保險圈流傳一個段子:“以前我們總是講互聯網是機遇、數字化是優勢,但口號性質大于實際行動,就算有人真心去喊,底下的人也不聽,現在不用講了,一場疫情直接讓所有人‘線上見’,不轉型就只能被拋棄。”
從歷史經驗來看,從危險中看到機遇,抓住機遇的人才能“彎道超車”。2003年“非典”疫情將人們“逼”上了更加便捷的線上消費并習慣了網上購物;2020年,當保險供需雙方被逼到線上,保險銷售會迎來一個劃時代的開始嗎?
可以預見的是,當所有人重新站在新起跑線,那些勇于革自己“命”的險企,有望以此為“契機”,來一次華麗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