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創業板上市的英杰電氣公布上市后的第一份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3億元,同比增長8%,實現利潤總額1.29億元,同比下降2.1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億元,同比下降2.01%。實現基本每股收益2.34元,同比下降1.68%。
26日,英杰電氣的股價低開低走,截止下午3點收盤,英杰電氣的股價報收于81.20元,下跌幅度為9.88%。
潛伏6年,二度闖關成功
2020年2月13日,英杰電氣登陸創業板。
英杰電氣本次公開發行股票1,584萬股,其中公開發行新股1,584萬股,發行價格33.66元/股,新股募集資金5.33億元,發行后總股本6,334萬股。英杰電氣主要從事以功率控制電源、特種電源為代表的工業電源設備研發、生產與銷售。2018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凈利潤11,325.05萬元。
資料顯示,英杰電氣位于四川省德陽市,成立于1996年1月,公司主要從事以功率控制電源、特種電源為代表的工業電源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鑄錠爐電源、還原爐電源、單晶爐電源等,是光伏上游企業及設備企業的重要供貨商。
根據招股說明書,英杰電氣客戶較多處于光伏行業。2016年~2018年,公司來自光伏行業的銷售收入分別為8,419.29萬元、14,104.81萬元和18,138.66萬元,占公司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60%、50.95%和44.29%。公司主要客戶包括晶盛機電(300316,股吧)、隆基股份(601012,股吧)、新特能源、精功科技(002006,股吧)、亨通光電(600487,股吧)等光伏上市公司。
我們發現,英杰電氣其實是第二次闖關IPO。早在2011年,英杰電氣便計劃上市,并于2012年提交了招股說明書,不過隨后被證監會否決。證監會當年指出,英杰電氣的客戶主要集中于光伏行業,由于當時歐洲債務危機持續及其他不確定因素,在一定時期內影響公司下游光伏行業的發展,進而對公司經營和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也就在當年,中國光伏行業原材料、市場還是“兩頭在外”,加上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整個中國光伏產業遭遇重挫。
英杰電氣這一等就是6年。2018年11月,英杰電氣第二次提交招股說明書,并于2019年4月更新了招股說明書。最終,在2019年11月,英杰電氣首發獲證監會通過。
財務數據顯示,英杰電氣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74億元、2.77億元、4.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448.56萬元、7208.17萬元、1.13億元,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2.10%、45.78%、44.44%。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局面,英杰電氣在推進股票發行工作的同時,于2月4日向德陽市經開區管委會捐款100萬元,專項用于德陽以及其他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工作。
招實習生降成本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英杰電氣在2015年至2017年通過招聘實習生來降低成本。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2017年公司主要業務各項營業成本中,直接人工成本總和分別是359萬元、372萬元和510萬元,2018年上半年為493萬元。而截止2018年上半年,公司生產員工人數為186人,占比44.6%。公司沒有披露其他年份數據。但由于歷年員工持續增長,假如按照該比例測算,公司2015年-2017年生產員工人數大概也在150-170人之間,即便2017年按最少150人計算,平均每位生產員工一年的年薪最高也才2萬余元,平均月薪一千多元,數值頗為刺眼。
另外,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2017年公司員工人數分別為302人、350人和387人,2018年上半年為417人。公司在2016年之后開始大量招聘實習生,2016年-2018年上半年,分別招聘了27、25和28個實習生,占員工總數超過5%,且未與實習生簽訂勞動合同。眾所周知,實習生勞動力廉價,公司連續多年大規模招聘實習生的舉動,令人懷疑公司有降低人工成本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