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2月24日早間公布的數據顯示, 上周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多數上漲。截至2月21日, 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3.10,按周漲0.25;BIS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6.71,按周漲0.29;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2.83,按周跌0.06。
24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盤小幅上揚,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早間下挫逾百點,一度跌破7.05關口,隨后有所上揚。同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調貶36個基點,報7.0246。花旗銀行財富管理部認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短期內人民幣匯率或維持7.05左右區間波動。專家普遍預計中國或將有更多刺激政策推出以支撐經濟增長,人民幣匯率或走強至6.95左右。
海外股市普遍下挫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出現積極向好的跡象,截至2月23日12點,全國20個省份新增確診病例為零,復工有序推進。但上周開始,由于海外確診病例上升,且市場開始擔憂未來供應鏈承壓、經濟復蘇前景不及預期,于是海外股市普遍下挫,避險資金流向美元,美元指數已突破99、向100邁進,新興市場貨幣普跌,國際金價更是漲破了1640美元/盎司的六年新高。
渣打全球宏觀策略主管羅伯遜(Eric Robertsen)認為,“疫情開始在中國以外地區傳播,例如韓國、日本、意大利的新增病例開始上升。美元指數上周沖擊三年新高,且幾乎針對所有貨幣都出現大漲,這是市場動蕩的前兆,至少這也預示著市場波動率會攀升。”
目前,除了美元兌人民幣突破了7,美元兌新加坡元也突破了1.4關口,美元兌韓元更是沖破了1200。羅伯遜認為,韓國經濟和韓元的風險不斷上升,該國2月前20天的貿易數據十分疲軟,出口同比下降9.4%,對中國出口同比大跌22.3%,半導體出口也下降7%。
“隨著疫情在海外傳播,市場開始關注其對亞洲供應鏈的潛在沖擊。如韓國、日本、越南大約有30%的中間進口產品都來源于中國。但脆弱的不只是供給端,需求渠道將再度受到考驗,如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可能是受到影響最大的幾個國家。我們可能會看到韓元、新加坡元進一步走弱。”羅伯遜認為。
人民幣匯率小幅承壓
上周人民幣兌美元收報在7.02附近。據外匯局數據顯示,在2月3日第一批企業復工后的第一個交易周,人民幣走勢平穩,僅在2月3日當日開盤跳升近390點,最高到7.0256,之后溫和回落至7附近徘徊。但從上周開始,跌勢有所加劇。
德國商業銀行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學家周浩指出,“過去一個月,人民幣匯率起初基本上忽視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導致其他貨幣對美元的交易量要遠比人民幣活躍得多,也使人民幣匯率偏高。”
他稱,這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假期延長,人民幣在岸交易活動幾乎減半。在此特殊時期,不能指望外匯交易員和企業像往常一樣積極進行外匯交易,這在技術層面使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方向性不明。
周浩認為,伴隨著未來方向將逐步明確,以及企業和銀行逐漸重啟業務,外匯交易量會在未來幾周內回到正常水平,即市場必然會出現明顯上行或下行趨勢。目前,中國貨幣政策傾向于邊際寬松,這在一定程度使匯率小幅承壓。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平穩推進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指出,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金融市場雖然有所波動,但是整體運行平穩,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運轉正常,特別是股票市場果斷如期開市并迅速恢復平穩運行。這些都表明,中國金融體系在應對風險方面已具備極強的韌性。外匯市場匯率的彈性在增大,但是由于我國國際收支和人民幣的外匯供求大體平衡,金融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進展,使得國際資本對人民幣資產配置的需求持續增強,所以人民幣匯率不會出現大幅貶值或升值。
近期,受疫情影響國際市場避險情緒上升,美元持續走強。今年以來,美元兌歐元和日元均升值超過3%;美元指數逼近100關口,韓元、新加坡元、泰銖等亞洲貨幣也普遍貶值3%以上。受此影響,人民幣匯率也出現了一些波動。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0.7%,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升值1.9%。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作為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施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我國貨幣政策空間仍然十分充足,工具箱也有足夠的儲備,有信心、有能力對沖疫情的影響。人民銀行將科學穩健把握逆周期調節力度,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基本匹配,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中國的宏觀杠桿率不會再出現大幅上升的情況,將保持基本穩定。
劉國強指出,總體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7附近有貶有升,雙向浮動,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匯率預期穩定。目前市場普遍認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屬短期沖擊,短暫沖擊后外匯市場能夠自我修復。長期看,匯率的走勢取決于經濟基本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變,外匯儲備充足,本外幣利差仍處于合適區間,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根本支撐。
關鍵詞: 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