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國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投泰康)增資被北京銀保監局批準,其自身注冊資本實力得到補強的同時,國投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投資本)控股股東地位也得到進一步鞏固。
引入戰投后首次增資
1月3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北京銀保監局于2019年12月24日對國投泰康注冊資本由21.905億元增加至26.705億元同意批復。據批復信息顯示,此次增資中,4.32億元由國投資本提供,4800萬元由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泰康資產)出資。
中國網財經了解,此次國投泰康增資也成功壓軸2019年信托公司增資浪潮;雖然相較于前幾年公司增資熱潮有所降溫,去年仍有8家公司增資,增資總額達到163億元。對于增資降溫,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分析稱:“去年增資減少屬正常現象,因為多數信托公司的注冊資本已處于‘夠用’階段。”
根據已往信托公司增資原因分析,多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為增加準備金,防范風險;
二是為增資擴股,引進優質股東;三是為增加流動資金,處置已發生風險;四是為增加影響力和管理規模,未上市做準備。就國投泰康增資原因,中國網財經致電采訪,對方先是以聽不清為由掛斷電話;之后記者再致電對方,電話則一直處于占線狀態。
中國網財經注意到,此次已經是國投泰康在施行混改后第二次增資。
小股東股權遭稀釋
2014年12月22日,銀監會批復同意國投泰康注冊資本由12.05億元增至21.91億元。增資后,泰康系憑借泰康保險和泰康資產共計7.67億元總投資,獲得35%股權;悅達資管出資2.19億元,獲得10%股權。股權變更同時,公司名稱也有“國投信托有限公司”變更為“國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
當時,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國投集團與泰康人壽、悅達集團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領域合作的重大突破,也是泰康“大資管”戰略的又一豐碩成果。
然而,新一輪增資過后“泰康系”和悅達集團的股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稀釋。泰康系持股比例從此前35%下降到30.51%;悅達集團持股比例則從10%下降到8.20%。另一邊,國投資本此次出資16.368億元,持股比例由55%增至61.29%,控股股東地位進一步鞏固。
中國網財經了解到,伴隨股權被稀釋,也意味著泰康保險和悅達集團所有者權益、投資收益等都將有所損失。根據國投泰康2019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公司所有者權益達60.63億元;實現營收6.92億元,同比增長52.7%;實現凈利4.46億元,同比增長58.7%。在半年報中其并未公布投資者收益及分紅情況。
而在營收和凈利大幅增長背后,其應收款項持續走高則受到外界關注。
華麗數據背后存隱憂
根據國投泰康2019年半年報,年初該公司應收款項7.89億元,截至期末該數字上升到8.37億元,漲幅為6.1%。2018年,該公司應收款項漲幅超過70.41%,年初僅為5.36億元;而同期國投泰康凈利規模僅為6.24億元。
信托業內人士分析表示:“近兩年信托業內普遍“去通道”、“降規模”的高壓環境下,國投泰康信托業績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透過財務數據來看,增長過快的應收款項也值得擔憂,公司不得不加以防范。”
透過收入結構上分析,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仍為國投泰康信托的主要來源。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該公司在這方面的收入為4.71億元,同比增長25.9%。另一邊,同期該公司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卻出現倒掛,利息支出于利息收入差額為1626萬元。
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對中國網財經表示:“應收款項大幅上漲一般是信托公司買自己信托產品所致;利息收入和支出倒掛,是因為這兩年固有業務做貸款減少,利息收入主要是一些存款利息,而這兩年信托公司與信保基金合作增多,相應利息支出較大所致。”
對于國投泰康增資后續,以及未來發展情況,中國網財經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