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多后,航旅縱橫APP又因為涉嫌侵犯用戶隱私而引發輿論關注。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表示,在航旅縱橫上選座之后,陌生人可以看到其名字和頭像,并且自己受到了騷擾。9月22日,航旅縱橫官微回應稱,該功能是默認關閉的,在本人沒有開通虛擬身份前,他人無法看到用戶的信息。用戶可以隨時修改、刪除虛擬身份或關閉該功能,用戶對該功能有開啟關閉的自主權。
這讓人想起,去年6月,有網友發文稱航旅縱橫APP的新功能有泄露隱私之嫌。比如,用戶可在APP選座時,查看其他乘客的個人主頁,可通過“個人標簽”和“熱力圖”觀察他人的個人信息。此功能引發網友爭議,有網友稱“個人標簽”和“熱力圖”無法刪除。彼時,航旅縱橫回復稱,用戶展示的不是個人的真實身份信息,均為可自行編輯的信息,用戶可根據意愿自行開啟或關閉,這與此次的回復幾乎如出一轍。
但是,從又有用戶控訴受到騷擾來看,此前航旅縱橫的回應和整改,其實并沒有完全堵住可能對用戶隱私造成侵犯的漏洞。比如,航旅縱橫強調,乘客在開通虛擬身份前,該功能是默認關閉的,但是,有網友操作發現,一旦建立虛擬身份后,“與他人私信”一欄為開啟的狀態,乘客便可以通過航旅縱橫查看航班上其他乘客的名字和頭像。
這里其實牽涉到兩個問題。首先,用戶的隱私邊界到底在哪?比如,航旅縱橫強調,用戶展示的不是真實身份,言下之意,它對用戶隱私的侵犯可能有限。但是,請注意,與其它一般網絡社交工具多是構建“網對網”的社交關系有所不同的是,航旅縱橫所依據乘客信息構建的社交功能,有即時的座位信息,乘客是可以在線下“對號入座”的。這對乘客信息的暴露,其實很難說僅僅只是“虛擬身份”。
其次,去年的事件后,航旅縱橫將展示用戶信息的“個人主頁”改為默認關閉,但隨后就有媒體報道,它并未關閉與同機艙乘客的私聊功能。而即便是全部默認關閉,旅客開啟后可能需要讓渡哪些權利,又可能承受哪些影響,APP方面也同樣需要履行足夠的信息告知義務,避免形成誤導。
航旅縱橫推出這個功能,其最大的用意,無非是拓展APP社交屬性。早有人調侃,中國的所有APP都懷揣著一個社交夢。但是,并不是所有APP都能成功搭建社交平臺,也不是所有APP都適合做社交。這方面其實是有前車之鑒的。再者,不管APP方面是基于怎樣的目的發展社交功能,其基礎也必須建立在解決用戶“痛點”之上。但是,航旅縱橫這個功能,確實是難以找到足夠名正言順的需求,或者說它預設的某些功能,很可能只是“偽需求”,反倒是容易造成對用戶隱私的困擾。相較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對用戶的正面價值,可以說顯得過于雞肋。
APP競爭日趨激烈化,這也造成一種普遍化現象——幾乎每款APP都想在功能上做加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風口”。但對用戶而言,可能恰恰需要的是減法,很多看似功能面面俱到的APP,反倒讓人覺得累贅。與其靠功能的多寡來取勝,不若把基于用戶“痛點”的核心功能和服務做到極致。更何況,隨著用戶隱私意識的提升和相關隱私法律保障的嚴格化,未來建立在弱隱私保護之上的服務和應用,其生存空間必將越來越小。接連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航旅縱橫,會不會下決心嘗試做點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