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應收賬款又現“蘿卜章”。
7月15日上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福建醫科大學協和醫院(以下簡稱:福建協和)方面取得聯系,醫院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福建協和自2016年到2019年5月向福建省閩興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閩興醫藥)采購總額僅一百多萬元,不存在高達上億元的應收賬款。閩興醫藥存在有偽造醫院印章的行為,自行虛構材料和應收賬款等,騙取信托公司款項,構成了合同詐騙罪。院方已就偽造公章事宜向福州市公安局鼓樓分局報案,并且已經正式立案。同時記者嘗試撥打閩興醫藥工商登記電話均無人接聽。
福建協和涉及事件源起此前中原證券踩雷2.4億閩興醫藥應收賬款。
中原證券資管部先后在2017年12月及2018年2月創設成立了一個資管計劃,合計募資2.41億元,全部通過華鑫信托的一個信托計劃向閩興醫藥提供融資,后者則以其對福建協和的應收賬款為底層資產向信托投資人支付本息,并承擔差額補足義務,其實控人夏薛雯則提供連帶責任擔保。
某醫藥流通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藥流通企業因為公立醫院的應收賬款屬于強勢一環。公立醫院采購耗材、器材和藥品對醫藥流通企業通常的回款期長達半年到兩年甚至更久。因為公立醫院方付費涉及到醫保支付結算等環節,實際操作復雜,加長了結款周期。此背景之下,供應商為了加快回款速度,保證自身流動性,原供應商將原本的醫院應收賬款折損收益轉讓給第三方機構或者其他供應商,形成“三角債”的情況很常見。但一般情況下都是需要醫院辦公會成員簽字確認債權轉讓。加之“兩票制”、“4+7”帶量采購等醫改政策的不斷推進,醫藥商業流通企業對現金流的需求更勝。
根據11日中原證券公告,此次事件中涉及其兩只資管產品,聯盟17號成立規模5984萬元,2017年12月8日正式成立,2019年4月24日到期;中京1號成立規模18165萬元,2018年2月5日正式成立,2019年5月7日到期。上述資管產品相關文件中不存在保本保收益條款,公司自有資金并未參與設立上述資管產品。
此外,閩興醫藥實控人夏薛雯目前已被福州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夏薛雯同時是中恒金融控股(深圳)公司、深圳亞洲聯合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的實控人,還在壹號金融控股(深圳)公司擔任監事。
企查查顯示,福建省閩興醫藥有限公司于1994年7月30日在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注冊資本為500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夏薛雯,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中藥、西藥、醫療用品及器材、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及易制毒化學品)等,其中夏薛雯持股超90%。
而福建協和是一家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于2018年年底入選首批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醫院。
此外,閩興醫藥以其對福建協和的應收賬款而找到的信托融資渠道并非華鑫信托一家,國聯信托、興業信托、華融信托、華藥保理、日立保理等均在列。閩興醫藥作為擔保方的應收賬款轉讓交易合超過8筆(其中1筆已注銷),平均每筆應收賬款轉讓規模從2億元至4億元不等,上述應收賬款合計規模已高達22.68億元,若包括已注銷部分登記,則高達26.7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