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正式開板引人關注。在創業板于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板近10年后,科創板開板無疑將為眾多企業的成長壯大開辟一條新的通道。在此,科創板能否實現其所預設的功能,與上市企業的質量息息相關。相對主板市場,創業板和科創板的上市審查條件要寬松許多,審批流程也縮短不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將問題企業置于板上融資。問題企業上市,將給整個創業板和科創板市場埋雷帶險。在過去10年中,這種教訓并非鮮見。
6月6日,多家媒體就報道了一家擬于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凈利潤遠超現金流,明顯存在虛增利潤嫌疑的消息。但是,業界疑慮未消,這家企業卻“過會”(獲發行審核委員會首發通過)了。以致昨天(6月16日)又有媒體報道說,實際上該企業早就遭到了其實際控制人存在重大刑事、民事風險,且招股說明書中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的實名舉報,其招股說明書中公開的一項“發明創造”專利,其實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專利權全部無效”。
顯然,這樣的企業“過會”,應該給業界對其顯在“瑕疵”的質疑有公開的回應和解釋,同時也應該對舉報人所舉報事項仔細加以審查,最起碼也應該對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專利權全部無效”、但卻被列入招股說明書的“發明創造”專利一事有所解釋。否則,如這種瑕疵顯在的企業“過會”上市,就會給其他企業作出不良示范,對那些原本自知過不了會的企業形成不當激勵。
從企業上市發審環節來看,“過會”審查的重點正是一些瑕疵所附著的道德風險。大凡報審上市的企業,一定會在報審材料中將自己“打造”成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只不過,有的“打造”是按上市要求梳理和調整而已,而有的“打造”卻是造假欺騙。這后一個“有的”,是一些上市在板企業道德風險頻發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也和發審環節沒有卡住關口,放過瑕疵企業入市有關。如果一個遭到眾多輿論質疑、且沒有得到回應的企業能過“過會”上市,那么,那些沒有受到公眾關注、但也不夠上市條件的企業“過會”上市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過去幾年,證券監管部門、尤其是發審環節所在部門的官員多涉弊案,對這些案例媒體多有報道。中國股市行情與經濟發展現實常有脫離,這種狀況與證券監管部門的上市發審環節的把關質量有密切關聯。一些企業上市的動機明顯不正,目的就是圈錢,其當初能夠“過會”上市,既靠“天花亂墜”的本事,更靠“過會”環節的一臂之力。當然,也正是這些“一臂之力”,放過了那些瑕疵明顯的企業上市,也導致為數不少的相關官員因此涉案落馬。
就如上述報道案例,輿論所質疑的是,在申報上市之前的2014年、2015年,申報上市企業——成都唐源電氣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非常弱,主要靠營業外收入來支撐。然而,到了2016年、2017年,在產品綜合毛利率無明顯變化情況下,其營業利潤、凈利潤卻成倍增長,遠遠超過同期營業收入不到60%的增長速度,同時,凈利潤的變動與同期經營現金流凈額也不相匹配,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專利權全部無效”的“發明創造”專利仍然寫入了招股書……
近年股市風波之后,證券監管部門加強了市場管理,對違規違法的上市企業加大了處罰力度。從上述報道看,從發審環節就把好關仍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