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中國近期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營運數據顯示,綠城集團(包括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與其附屬公司連同其合營企業及聯營公司)一季度實現總合同銷售面積約119萬平方米,總合同銷售金額約255億元,同比下降8.6%。
綠城中國董事會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張亞東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9年綠城的銷售目標為1800億元。以此推算,截至3月,綠城已完成年度銷售目標的14.17%。
綠城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1800億元的銷售目標有信心完成,且有望沖刺2000億元。”在談及一季度銷售額時,該人士稱:“此變化與供貨節奏有關。綠城上半年的銷售額預計約占全年的30%,下半年隨著貨源供應量的增加,銷售額預計將占全年的70%。”
2018年銷售未達預期目標
事實上,不少投資者對綠城能否完成2019年銷售存在質疑,原因是綠城去年的銷售目標沒有完成,同時銷售增速創下了三年新低。
財報顯示,綠城2018年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約812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額1564億,未完成年初定下的1600億元的銷售目標,與2017年相比僅增長了6.9%;而2016年和2017年的銷售額同比增幅分別為 58.4%和28.4%。
營收方面,2018年綠城實現收入603.03億元,同比增長43.7%;利潤23.7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1.04%;股東凈利潤為10.03億,比2017年下降了54.2%。
與股東利潤“腰斬”相反的,是綠城的負債卻在持續抬高。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綠城的有息負債達814億元,較2017年底增加41.2%;凈資產負債率為55.3%,而上年同期這一數字為46.4%。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張亞東還給綠城定下了2021年實現3000億元的銷售目標,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將面臨不小的擴張壓力。
土地儲備3247萬平
想要銷售高歌猛進,必須有足以支撐其規模的土地儲備,那么綠城手中的“彈藥”是否充足?
據悉,綠城去年新增37宗地塊,截至2018年末總土地儲備為3247萬平,同比上升7%。值得一提的是,規模小于綠城的中國金茂同期土儲有6420萬平,而綠城一直想要對標的中海地產的土儲有9144萬平,華潤置地則有5957萬平。
進入2019年,綠城加快了拿地速度。根據中指院數據,一季度綠城拿地金額為49億元,在所有房地產企業中排第35位。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綠城的土地儲備規模不大,但是其具有資金能力,而且現在融資機會好,所以綠城肯定要去加大拿地。但拿地溢價又會反過來帶來一些風險,比如說新的一輪的土地管控會增加,然后那些土地后續經營可能會面臨新的問題等。”
綠城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2019年,綠城計劃新增土地貨值1500億元。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城施策,深化“獵地計劃”;二是堅持價值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三是加大共贏合作,加強戰略協同;四是落地特色特質,鼓勵多元發展。
高成本拿地動作引質疑
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綠城今年以來的拿地成本明顯高于2018年的整體水平。以綠城斥資77.46億元拿下的杭州余杭區、寧波鄞州區、杭州蕭山、寧波東部新城四塊土地為例,溢價率分別為26.15%、37%、49.8%、24.2%,平均樓面價約為每平方米1.98萬元。蕭山地塊的樓面價折合每平方米2.58萬元,達到封頂樓面價。而2018年,綠城中國新增土地平均樓面價約每平方米1.14萬元。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擔憂:“以上4宗地塊從可售樓面價來看,比照目前周邊在售均價,綠城這4宗地塊恐怕都會面臨虧損。”
嚴躍進表示,單純從土地溢價來講虧損是可控的,因為現在這些城市土地均價都是受到限價。綠城這樣拿地,也是考慮到價格是有機會反彈的,按現價肯定會虧本,但后期可能因為亞運會等一些機會引起價格反彈,土地解套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所以不能盲目的說要虧損。
綠城方面上述人士則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綠城在近一年土拍市場的拿地價格并不高,新增項目中約70%的項目摘地溢價率低于10%,綜合成本可控,利潤可觀。”
對綠城新增土儲,其認為,近期整個土拍市場火熱,綠城的新增項目溢價率也相對較高,獲取項目集中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項目抗風險能力強;綠城的產品力較強,具備跳脫板塊價格成為板塊標桿的能力;同時綠城自身管控、運營、融資等能力的提升,均助力這些優質項目實現合理利潤。